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藝術CSR】荷蘭創作家展現永續農業夢幻光影之美

【文章摘要】杜拜世界博覽會日前邀請荷蘭藝術家Roosegaarde展出一件充滿夢幻光影的永續農業創作。在荷蘭遼闊的韭菜田暗夜中,紅光和藍光搖曳生姿、交互映輝,令人不禁讚嘆農業之美。工作團隊正在創作的最新主題則為捕獲與回收810萬公斤的太空垃圾!

杜拜世界博覽會即將於2021年10月1日揭開序幕,世博會於6月邀請荷蘭藝術家Dann Roosegaarde展出一件名為GROW的作品。位在荷蘭郊區一處6千多坪的韭菜田,由紅光與藍光搖曳生姿、交織而成的農業藝術創作,正驚艷著包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等在內的國際組織矚目。該作品旨在提醒人們重視農業、珍惜食物。在黑色夜幕中,寬廣遼闊的韭菜田,農作植栽隨風舞動光影,充滿著無窮科技夢幻之美。

(該計畫透過精密計算的照明促進植物生長、避免光害。/圖片來源:GROW)

杜拜世博會在8初公布今年的展覽主題「人類與地球企劃」(Programme for People and Planet)。世博會在長達6個月的展期中,將透過 TED 演講、展覽、論壇和研討會等形式,彰顯10個主題周和18個國際日的特色。主要探索全球目前最關鍵的ESG議題: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人類棲息地永續經營、數位鴻溝、確保教育和醫療公平等。世博會也和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boal Compact)於2022 年 1 月 16 日至 22 日共同舉辦「永續發展目標商業論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Business Forum)。

荷蘭Dann Roosegaarde工作室所完成的這項GROW創作,選擇在寬闊的韭菜田配備4個太陽能發電的照明系統,幫助植物生長。所有的燈具經過精密計算。特定設定的藍光、紅光線、紫外線,更有助於促進植物生長以及減少高達 50% 的農藥施灑。由於近距離才能看到光舞,故也大幅減少光污染(又名光害)所帶來的影響。至今已經吸引6.7億人現場或線上觀賞。

荷蘭在全歐洲土地幅員排名第6小,卻是全球最重要農業輸出國。2020 年的水果、花卉、蔬菜、肉類、乳製品等農業出口金額,即高達 1,150 億美元。如何以「藝術創意」喚起公眾的連結,並使用「創新科技」改善作物生長與節用資源,就成為小國永續農業的思考主題。

GROW作品已經獲得包括:荷蘭銀行、瓦赫寧根大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駐地藝術家計畫的支持。預計將擴展到 40 個國家/地區,以凸顯每個地域不同農作物的多樣性。創作已獲得多項獎賞肯定,包括:ADC Annual Awards、倫敦 [d]arc Lighting Award, Novum Design Award、MUSE Design Award。

Daan Roosegaarde出生於1979年,從小就喜歡接觸發光物件,例如:螢火蟲、水母。他長大後專攻美術,並獲得鹿特丹 Berlage 學院建築碩士學位。 2007 年他創設獨立工作室,關心思考人、科技、空間的關係。

代表性作品還包括:「無煙塔」SMOG FREE PROJECT(最大型室外空氣煙霧淨化器)和「梵古之路」VAN GOGH PATH(夜間發光的自行車道)。

至於他的最新作品「太空廢棄物實驗室」SPACE WASTE LAB,主要思考與設計,如何捕獲和回收重達810萬公斤的外太空垃圾。目前他利用綠色大光束,將觀眾頭頂上方的太空垃圾,予以即時視覺化呈現。同時預計在2025年利用捕捉到的太空垃圾,製造人造流星。

核稿:倪上筑

參考資料:

Dutch Artist Highlights the Beauty of Agriculture

Posted on

【藝術CSR】藝術場館的未來行動:融入氣候變遷意識的三個提案

2021年於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落幕的COP26,帶來許多好消息,也在部分議題產生初步共識,然而世界各國對於減少排放的承諾與作為仍偏保守,面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界線目標,仍然有一段距離。

當全球目光聚焦氣候變遷峰會時,藝術並無置身事外。今年COP26場外一如過往,有許多喚醒氣候變遷意識的作品,包含街頭塗鴉、平面,以及裝置藝術等等。不過,除了藝術作品外,藝術圈及場館機構也逐漸開始思考,還有哪些實際作為可以納入氣候變遷的作為與概念。

倫敦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的負責人Nick Merriman於Art Newspapar中評論表示,之於博物館或藝廊,COP26會議後正是適合檢視或制訂氣候變遷計畫的時間點。文中他透過回顧博物館的地位與意義,輔以世界各大博物館案例,進而提出行動方案,盼在氣候危機及下個世代追問以前,採取積極行動。本文摘譯Merriman提供之行動方案,並綜合提出可依循的認證準則,盼提供藝術機構踏上永續發展的可行路徑。

依照場館特殊性,建立可執行的氣候變遷行動

博物館及部分畫廊與一般私人企業有所不同,因此在制訂氣候變遷政策時,除了可以參考企業路徑外,也可以針對其特殊地位與性質,進而達到落實氣候變遷行動與教育的目的。

首先,博物館影響力相對長久。全球大多數博物館不受政黨轉換或資金中斷影響,較少會因為重大經濟或政治因素停止營運。再者,博物館長期以來,具有公共教育意義,透過典藏、展示以及展覽,顯示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因此,博物館作為公共互動與教育的媒介,更可以讓人們瞭解環境危機的緊迫性,進而參與。

提案一:提出並執行淨零排放計畫(Net-zero plan)        

不僅是國家或是跨國企業,世界典藏機構也紛紛提出淨零排碳計畫。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已宣布於2035年達成淨零排放,執行方向則涵蓋廢棄物減量、溫室氣體排放控管及再生能源使用。經由致力減少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並目標在2030年達到60%的回收率,以達成廢棄物減量。鑑於全世界博物館超過9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範疇三(價值鏈的非直接排放),自然史博物館宣布將提出新的差旅政策,減少此項排放來源。最後在再生能源使用上,自然史博物館已架設超過300個太陽能板,目前所有建築物使用的能源皆來自再生能源。透過執行淨零排碳計畫,自然史博物館期許自己不僅是紀錄人類歷史軌跡,更能成為綠色博物館的引路人。而其他著名的英國工藝設計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澳洲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 in Sydney)等大型博物館,也不約而同提出永續或淨零排放計畫與承諾。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宣布將在2035年達成淨零排放/圖片來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

除了淨零承諾以外,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也是博物館的重大議題。全球有許多博物館或古蹟位處洪水、野火的高風險地區,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對各樣場館帶來嚴重威脅。澳洲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位於首都坎培拉,2020年因為森林野火濃煙導致關閉。而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華夏古蹟-Lytton Chinese History Museum被野火吞噬,超過1,600件藝術品遭焚毀。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營運風險,也讓這些場館開始制訂野火因應營運計畫(wildfire contingency plans)。

提案二:結合教育功能,用藝術喚起氣候變遷意識

        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19年合作,在COP25氣候峰會推出一系列「穿越時空的世界名畫」。團隊挑選出四幅來自於西班牙藝術史重要畫家,包含歌雅(Francisco Goya)、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若阿基姆帕蒂尼爾(Joachim Patinir)與霍金索羅亞(Joaquín Sorolla)的作品,發揮想像力,若是這些畫家身處氣候變遷加劇的今日,畫中作品的場景仍然會是一樣的嗎?

這些名畫被現代後製技術調整後,產生極大的反差。原作《穿越幽冥之河》(Landscape with Charon Crossing the Styx)描繪《埃涅阿斯纪》與但丁《神曲》的「最後的審判」──冥神卡戎(Charon)划著船,將剛離人世的亡魂渡過冥河-斯堤克斯(Styx),畫面的左邊是天堂,右邊是地獄,冥河穿越了畫面的中間。

(《穿越幽冥之河》原作/來源:Museo Del Prado)

在改過後的名畫裡,原先豐沛的冥河剎時間乾涸龜裂,冥神佇著船停在此處,彷彿永遠到不了下一個目的地,因著氣候變遷的困境永遠停在此處。

(被修改過的《穿越幽冥之河》/來源:BBC新聞網

畫家的眼除了透出世界的光彩外,也反映著世界的巨大變動,對於觀者產生極大的震撼,讓觀者確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進一步落實減碳行動。

除了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與大眾溝通永續議題,也有更多不同的主題形式呈現。亞洲首次SDGs Art展會在2021年登場,由知名策展人王焜生攜手創意總監嚴德芬,邀請藝術家常陵、安庾心、 林品玄團隊、Willy Verginer與吳寬墩醫師展出作品,大獲好評。而2022年也將再次舉辦SDGs Art展會,透過連結在地藝術家與在地環境議題,持續為觀眾帶來感動!

藝術為介面溝通永續效果極佳,而推動觀眾下一步行動,則是未來可著力的方向。過去溝通氣候變遷或其他重大性議題,常以單向(broadcast mode)溝通提供受眾資訊,這樣的模式在現今已不再足夠,反倒容易為受眾帶來知曉事實的無力感(disempowerment)。不過該如何將無力感轉化為力量,納受眾於改變的一環,更是博物館在策劃展覽中需思索的議題。

提案三:導入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籌備綠色藝展

除了提出淨零承諾與發揮展覽教育專長外,長期關注藝術與氣候變遷及政策的非營利組織Julie’s  bicycle, 則是提供給博物館、古蹟等藝術場館可行的氣候行動方案。從瞭解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執行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與能源管理,頗與執行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概念相呼應。

其實早在2015年時,Julie’s bicycle 已出版一本永續採購指南建議書,《Julie’s Bicycle Practical Guide:Procurement》,提供給各個藝術與創意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在採購決策上得以更永續、環保。文中更提出參照ISO20121的概念,雖未詳列說明,不過於今日的落實執行上具備前瞻意義。ISO認證機制,提供給博物館或其他藝文場館在執行展會時可遵循的標準及目標。同時,透過此認證進行,更可以協助許多博物館與藝文場館邁向更綠的未來。

藝術和創意產業非常適合引領環境、社會(ESG)等各面向的永續發展。憑藉著獨特創造力和靈感。藝術可以倡導循環經濟和能源效率,挑戰眾人對於過往發展模式的依賴,並開闢全新綠色生活的途徑。無論是博物館、畫廊或是其他藝術場館,都可透過「提出淨零計畫與承諾」、「結合氣候變遷策展功能」與「執行ISO20121認證」,在COP26後、全球更意識到氣候緊急的這個時間點,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核稿:繆葶

參考資料:Museums must tak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now—before it’s too late

圖片來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Museo Del Prado

——————

延伸閱讀:

【藝術CSR】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看「永續」如何影響藝術圈

【藝術CSR】荷蘭創作家展現永續農業夢幻光影之美

Posted on

從代工技術到國際共製:台灣動漫產業的「永續」之路

永續發展,是近20年來企業關注的焦點。除了氣候變遷、社會關懷、公司治理(ESG)外,對文化內容、藝術的支持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一個項目。本文深入台灣動漫發展的軌跡,並且透過邱立偉導演長期於產業的觀察與成功經驗,綜合出可發展之永續經營路徑,企盼提升企業對於影視文化的發展認知與重視。

邱立偉導演現任studio2 ANIMATION LAB 動畫導演,作品包含《小貓巴克里》、《未來宅急便》、《小太陽》等。其求學經驗包含於台灣、北京兩地,亦曾任美國好萊塢動畫研究員等職位,經驗豐富。其作品《小貓巴克里》電影版,於2017年上映,曾獲得該年金馬獎動畫長片入圍、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動畫長片金牌獎」、荷蘭阿姆斯特丹影展「最佳動畫」等多項影展肯定。而動畫電影主角巴克里,今已是華語動畫圈重要角色。

受訪人/邱立偉導演,來源:邱立偉導演提供。

台灣動漫的發展軌跡:從代工技術到自製動畫

1970年代,是台灣動漫發展的全盛時期。光啟社成立,自美國引進二手攝錄影設備,開啟了台灣動漫的發展。不過,正如同當時的輕型、家庭加工出口業一樣,台灣動漫以低廉的工資優勢,成為日本、美國代工之地。最大的動畫代工公司-宏廣公司幾乎包辦了所有美國的動畫。甚至有句話說,「魔術的宏廣(Magic Cuckoos Nest)」,不管多緊急或是複雜的案件都可勝任,顯示出宏廣的實力,其代工作品包含耳熟能詳動畫長片,《花木蘭》、《藍色小精靈》與《阿拉丁》等。

然而,隨著勞工紅利的消失,與社會氛圍改變,台灣也面臨了自創動畫與代工動畫的交叉路口。部分公司外移中國大陸,也有致力於自創動畫的公司及個人,不過限於種種因素,自創動畫少有佳作,從第一部鄧有立導演的動畫電影《封神榜》,一直要到三十年後的《魔法阿媽》出現,台灣的原創動畫才逐漸露出曙光。可惜好景不長,後續雖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卻得同時面對3D動畫的技術差距,與其他國際動畫的內容競爭。

台灣動漫產業的途徑:國際共製

過去台灣動畫業長期以代工方式發展,當走入自創時,面對市場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在創意或是商業經營規畫方面,都需要建立經驗值,而這是過往代工無法培力的層面。另一方面,大專院校側重於技術的教學,培養出技術能力極佳的動畫產業人才,卻缺乏培養創意與商業思考。

一部動畫電影不僅僅是技術與藝術的創作,還是娛樂、是受到市場挑戰的商品;也因此,邱立偉導演指出,動畫作品必然需要得到「絕大多數觀眾的認同」,而觀眾不只是單一市場,還包含國際的市場。這也是為何當韓國在發展影視產業時,會選送學生與工作者至美國好萊塢學習。除了建立未來創作時的連結外,更是學習觀眾能讀懂的語言。而許多韓國影視作品也遵循著這樣的模式,像是電影《漢江怪物》的製作過程。

而共製另一目的,則是拓展國際市場。台灣整體影視動畫內需市場規模有其限制,其中,動畫的市場更是小;動畫製作長期仰賴政府獎勵與補助才能開拍一部動畫電影,後續上映未必能有獲利,下一部影片可能無以為繼。若長期處於打平或虧損的狀態,投資方無法回收資金,或看不見預期效應、面對巨大風險,產業很難永續發展,無法產製出更多台灣原創動畫。

國際共製以世界為市場,不僅因面對更廣闊的觀眾族群而學習更有效傳達概念的敘事方法,還能增加銷售收入、回收成本。因此,邱立偉導演指出,「國際共製」是他在任何一部動畫電影開拍計畫時的必要條件,不僅僅是借鏡國外的經驗,更是取得觀眾的回饋以及市場上的成功。

台灣動漫產業的途徑:朝向角色IP化發展

除了國際共製作為動畫產業發展的途徑外,動畫角色IP化也是方法之一。動畫的成本回收,除了來自於票房外,其他則來自於電影上檔後角色的熱潮與IP授權收入。根據國際授權業會(LIMA)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的IP授權市場商品與服務總計約有2,900億美金,然而華文市場(北亞洲)卻只占10%,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市場由美國、加拿大區獨占,顯見華語作品在IP市場的缺席。

將角色IP化的過程更像是將角色作為一位演員或模特兒來經營。對於動畫角色來說,更需在製作階段就考慮市場的歡迎度與商業再製的可能性,細緻連頭髮的設計都需納入考量。以電影《小貓巴克里》為例,主角巴克里原先為電視版角色,轉為電影版後又再重新設計,甚至到國中小發放問卷,瞭解目標受眾的喜好,因此角色至少改了超過20個版本。縝密的前期規劃,也讓後續成就有目共睹,全體市場總體衍生產值破億,堪為台灣動漫角色IP化的成功案例。

《小貓巴克里》IP化的是來自於迪士尼的製作方式。在一部動畫電影的製作中期,執導的導演便閉門邀請幾位同業創作者試映半作品。希望能夠透過另外幾雙眼睛,審視此作品,避免造成市場的挫敗,且減低製片商的投資風險。動畫角色的IP造型與故事內容是相輔相成,而這成功的關鍵正是來自於大量的前期市場調查和研究。

《小貓巴克里》電影版劇照。來源:邱立偉導演提供

投資示範助攻

動漫產業一直是政府關注的內容產業。在2001年,時任政府推出「兩兆雙星計畫」,以數位元年為口號,全力發展新媒體內容產業。後續也有零星補助、獎勵政策,雖然投入鉅額資金與資源,卻不見市場反應。

究其原因,過往多以獎勵、補助為主要措施,僅針對單一一個製作環節提供資金挹注,如缺乏製作經費,則補助此缺口;缺乏原創故事,則徵件優質劇本。如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天橋上的魔術師》與《斯卡羅》等,皆以高品質故事為藍本拍攝,未演先轟動。然而若是缺乏廣大市場與回收途徑,導致作品叫好不叫座,極有可能在拍完這一部作品之後,不知道下一部作品在哪裡。

邱立偉導演更建議政府機構不僅是補助劇本創作,或是遴選優秀的動畫電影至國際參展,更可以為投資人示範整個投資製作流程。包含前期劇本開發,到最後行銷、發行,為創投公司打一針強心劑,顯示漫畫產業並不是一個賠本的生意,望能藉此活絡產業發展。

動漫的另一條路:文化永續發展

回顧台灣動畫的發展軌跡,重疊著整體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路徑動畫的故事有根植於不同時空切片的原創故事有的取材自台灣歷史故事有的來自民間傳說、而有的源於導演生活經驗。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取得大人小孩的共鳴,人人能在故事裡看見自己,也豐富成長的回憶。

細數台灣第一部原創動畫《封神榜》到《魔法阿媽》,以及近十年的《國寶神獸闖天關》與《閻小妹》,透過動漫作為軟性的媒介,讓兒童[1]從故事當中,看見來自自身生活與文化的傳說故事、傳統儀式、與自己相像的角色……等,進而瞭解、認同,甚至是欣賞並為此驕傲。不只是題材上,近年作品《小貓巴克里》與《幸福路上》,當中的場景便是以導演的家鄉為藍本,構築出故事場景。場景深厚了作品的基底,並活化了集體的記憶,更拓展了文化永續的邊界。

德國國際兒少與教育電視內容中心(IZI)總監瑪雅.歌茨(Maya Goetz)博士指出:「兒童能敏銳察覺到哪些群體比其他群體被賦予更多價值;若他們在影視內容中找不到自己(的膚色、髮型、身形、生活方式……等),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因此,讓兒童看見自己身處的環境與文化,對建立信心與認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產業而言,更能培養出具有觀看台灣原創動畫及文化內容習慣的未來觀眾族群,是產業永續的基礎。

一代傳一代的集體影像記憶,讓文化永續不僅是實體資產保存與再活化,更是對於傳統的事物認同、珍惜與再創造,並賦予台灣原創故事靈魂。

參考資料

《逐格造夢》,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出版。

109年臺北市ACG產業評估及推進計畫報告〉,作者:劉定綱博士 〈Diversity in Kids TV: Let’s Tell Stories that Include Everyone〉,作者:Mip Markets


[1] 雖然動畫不僅僅是以兒少為觀眾群,然而動畫在針對兒少的影視內容中佔比相當高;根據長期投入兒少內容孵育的富邦文教基金會調查,台灣每年於電視播映的兒少內容中,超過90%為動畫。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消費世代與品牌的轉向:時尚奢侈品產業邁向品牌永續的5項原則

2016年知名時尚奢侈品品牌為維持商品稀缺性與獨特性,燒毀了5年來的產品庫存,引起各界憤怒與招來批評浪費的聲浪。

奢華(luxury),總是有著負面與任性的印象,而在英文字源中,奢華則是意味著「富饒與過量的事物」。確實,隨著年度舉行的國際大小時裝週,以及社群媒體、流行文化的渲染下,奢華的既定印象更加深入大眾認知。

不過,歷經新冠疫情、進入後疫情時代,時尚奢侈品產業紛紛宣布,並提出自己的永續計畫,原先看似與永續沾不上邊的時尚產業,如今也在世代驅動下轉頭擁抱ESG概念。

本文介紹全球最大時尚奢侈品銷售集團LVMH的永續策略,並摘譯奢侈品、服務及生活風尚產業的品牌及策略專家Regina Connell於知名永續媒體sustainablebrands(SB)上,提出時尚奢侈品品牌在邁向永續品牌時,可依據的5項原則

正在改變的時尚消費者:千禧世代的來臨

過去五年來,許多研究都紛紛指出,具有企業使命、注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形象的品牌都受千禧世代所青睞。

2020年BBMG與 GlobeScan的全球共同研究,調查30歲以下受眾對於未來的想像,有93%的受訪者表示,越是趨向環境、社會友善的品牌,越有意願成為其忠實顧客或是企業員工。另外,全球三大管顧公司之二-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及Bain & Company都不約而同指出,今日的時尚奢侈品消費者除了支持慈善行動,更關注於永續、企業宗旨與影響力,做出共好的承諾。

在消費族群的自身改變之外,新冠疫情以及各樣遍地開花的社會運動,如Black Lives Matter、氣候變遷倡議等,更促使消費者思考自身消費行為與目的──消費是否帶來等值的價值?以及消費的必要性?且更進一步扣問個人存在與消費行為間的關係?

國際奢侈品集團的新策略:循環與永續

不只是消費者在行為、心態及思想上產生改變,各大國際奢侈品集團也紛紛提出符合品牌價值與個性的策略方向。

作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的銷售集團,LVMH(LVMH 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旗下擁有包含酒類、時裝及皮革製品、香水化妝、鐘錶等奢侈品零售事業。LVMH作為時尚奢侈品業的龍頭,疫情期間銷售額不減反升,在2021年前三季銷售額高達442億歐元(約合台幣13.8兆元),幾乎與一個發展中國家的GDP相當。

(時尚奢侈品集團LVMH於2021年提出的LIFE360計畫/圖片來源:LVMH

LVMH集團引領全球奢侈品品牌發展,在永續發展的策略面上,也展現出相當高的決心。其在2021年出版了集團歷史上第一本整合環境與社會承諾的報告書(2020年前分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與環境報告書);另一方面,更新2016年推出的LIFE 2020方案,提出LIFE360計畫。LIFE360有三個關鍵的檢核年度,包含2023年、2026年及2030年,而計畫策略則圍繞著產品,有四大重點支柱,包含:

保護生物多樣性: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保育計畫,並與非營利組織共同保育森林。
應對氣候變遷:2026年要達成完全使用再生能源,並減少更多來自範疇三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產品的儲存及運輸等)。
創造循環經濟:透過回收創造產品二手價值,並開發產品修繕服務。
提高透明度:提供更透明的產品溯源紀錄給消費者及社會。

而為了達成目標,LVMH集團在法國總部設立研究中心,致力於永續生產。研究內容包含:新物料開發、生物科技,與透過數據控管,減低生產時的碳足跡。

另一個例子則是位列國際前三大奢侈品品牌Chanel,其在2020年營收即高達101億美元(約2.7兆台幣)。Chanel著名的粗花呢(Tweed)材質時裝,曾每年造成9,200萬億噸的紡織廢料──專注於高工藝與材料標準,卻犧牲了對環境的保育。然而在永續的浪潮下,也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回收材料與環保的面料。在2020年,Chanel收購了義大利專門生產環境友善紗線的公司,以投入粗花呢材質的時裝設計。

時尚奢侈品產業所需原物料龐大,且製造過程的碳排量高,然各大時尚集團正透過新科技的研發創造產品循環,盼以龍頭之姿,為整個時尚圈的生態帶來改變。

給時尚奢侈品產業的5項品牌永續策略原則

國際時尚奢侈品集團傾盡集團之力,制訂與實踐永續策略,而針對其他後進的品牌,作者則指出以下5項策略參考原則,提供參照與實踐。

  1. 首先,拒絕漂綠(green-washing)
    這是第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過去案例顯示,使企業陷入危機的並非闡明事實,而是企圖掩蓋真相。因此,品牌的誠實溝通與形象,是重中之重。

  2. 建立企業的品牌內涵與宗旨(purpose)
    每個品牌皆有其宗旨──為何存在、提供什麼價值?從自身品牌價值出發,並從中發展出專屬企業的永續目標方向及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可以使顧客感受到品牌的特殊性。

  3. 定位出明確的品牌社會形象(social archetype)
    企業如何定位自身品牌,將影響營運策略以及如何與顧客群互動,甚至是與其他競爭對手劃分出差異性。而作者將現下品牌定位歸類有4個種類,提供企業制訂策略的參考。
  • 倡議者(The Activist):戶外服飾公司Patagonia、食品加工製造商Ben and Jerry’s等。
  • 教育者(The Educator):度假品牌Six Senses、服飾品牌Stella McCartney等。
  • 社企或B型企業(The Social Business):B型企業 Warby Parker、電商The RealReal 等。
  • 營運者(The Operator):開雲集團(Kering)、雅詩蘭黛(Estee Lauder Companies)等。

  1. 瞭解顧客共鳴所在,但別一昧迎合
    一昧跟風時下社會議題,不僅會淡化自己的目標及聲音,且具有流失顧客的風險。選擇屬於品牌切身相關的社會議題,實踐時不但可以產生影響力,更能找到方法並產生改變

  2. 瞭解影響力模型(model of influence) – 並據此採取行動
    永續及企業社會責任都具有其獨特的影響力模型,不僅呈現於企業抉擇其進展方向、影響力如何實現,甚或是溝通中提出哪些內容。企業可據影響力模型,擘畫出永續藍圖,並跟隨著社會及時間的推移而調整。

企業宗旨(purpose)、價值、永續、社會責任,是現今消費者在購物時,考慮及決定購買的重要依據。而對於讓客戶參與社會和環境事業,甚至可以創造更高的品牌忠誠度。以上的5項品牌永續策略原則,協助企業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永續品牌。

「做最好的自己」(Be your best self)是時尚奢侈品業的精髓,因此,創造出符合品牌特性與語境的價值觀及目的,都將會是品牌必需的行動。

圖片來源:Lina Trochez
資料來源:The Luxury Consumer,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s Complicated

Kering to Transform Luxury Industry with Next-Gen Sustainability Strategy

延伸閱讀:
125家時尚產業每年減碳300萬噸CO2當量
【藝術CSR】藝術場館的未來行動:融入氣候變遷意識的三個提案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永續時尚】斜槓女孩的永續思索:專訪服裝設計師王子欣 Claudia Wang

輕巧而迷幻的電子音樂首先為Claudia Wang SS22大秀拉開序幕,在這長方形的空間,全五面都投影著畫面,呈現出似裸露著岩石與金屬色澤的氣球,彷彿感受自己是在沙漠裡,或是月球表面,又或是某個電影場景裡,在其中的觀眾無從辨別所在之地。不過,在這沉浸感的空間,觀眾無需辨別空間,因為踏入的是專屬於王子欣Claudia Wang的想像,她所打造的奇幻世界。

子欣在時尚圈正逐漸嶄露頭角,早在2020年台北時裝週,吸引了vogue雜誌的關注,專文介紹這位斜槓、新生代的設計師。她曾與藝術家雙親共同開過畫展,並擁有多個身份,美妝部落客、接案彩妝師、服裝造型助理,過去成長經歷的養分融合在Claudia Wang的品牌中,讓作品有著綺麗的想像與鮮豔的色彩。不過,除了大膽、反叛的設計之外,在子欣的創作上還有見到更多一點,對於時尚產業、科技與永續的思索。

(Claudia Wang SS22秀展側照/圖片來源:Claudia Wang)

從任性的設計風格到關懷世界的永續時尚

子欣的品牌,Claudia Wang正式成立於2019年,充滿著活力的色彩與藝想元素,並關注少數文化,風格叛逆反骨。而另一方面,創新大膽的色彩與超現實的視覺呈現,是品牌一貫的DNA。除了鮮明的風格之外,與科技應用及永續概念結合,也是品牌一大特色。

子欣的作品大量運用動物塗鴉、格紋拼接、印花等,而在面料使用上,也同樣大膽嘗試不同風格所帶來視覺感受。不過她表示,傳統的印花製作是非常浪費且損害環境,也因此,子欣在SS22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數位印花方式製作而成。他透過此方式,去探索與實踐更多可能。例如,多件作品看似是毛呢面料,不過實際上是以聚酯纖維(Polyester)面料印製而成。這是由於數位印製後,不僅可在顏色上更細緻調整,更可呈現面料的不同視覺效果。設計師彷彿變了一場魔術,讓時尚有另一種可能。

而選擇數位印花,是子欣對於服裝製程的反思。傳統印花製作常造成許多浪費與污染。在製程上首先必須製作網版,接著使用化學膠漿、染劑與水去轉印至衣服上。若是網版製作不符合要求,或是製作錯誤,就必須重新製作。並且若是轉印過程未對準衣服肩線,或是原先設計的印花處,半成品的服裝就必須要丟棄。再者,製作印花、撞色與圖騰的化學膠漿、染劑,多是不可自然降解,對於環境污染或人體都會非常嚴重的傷害。

使用數位印花,創作者的設計與構圖可以掃描到電腦中、或是在電腦上繪製,並呈現不同布料的材質特性,讓設計師得以虛擬看見成品,大幅減少因製作錯誤或嘗試帶來的浪費。並且,也由於事先模擬,設計師更可以直接透過印刷機器,將墨水或染料印製於織物上,大幅減少印製所需的材料及染劑、膠漿或布料所帶來的浪費。         從自己為整個產業帶來改變,子欣證明了一件事情,很多時候創造出豐富、反叛、打破常規的作品,可以用一個對於世界更友善的方式,去實踐對於未來美好的想像。

(透過數位印花製作的衣服,呈現拼接格紋與印花的風貌/圖片來源:Claudia Wang)

科技、時尚與永續的對話:3D虛擬排圖、線上秀展與NFT

許多關注Claudia Wang品牌的人,多會以為子欣是在近期才結合科技創作,不過,其實早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子欣已跟隨著知名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建的腳步,踏入VR等各項新媒體領域,希望從中探索時尚與科技結合的可能性。這樣的探索也開花結果在子欣的創作思考、舉辦時尚秀展與永續實踐的過程中。

現今的時裝秀常被批評鋪張浪費,不僅在於服裝與人員運輸上帶來的浪費,也是在於各樣新裝背後的製程。儘管時裝秀讓全球設計師有一個激盪的舞台,不過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也讓許多設計師開始反思,要怎麼做才能讓時尚更綠一點。

而對子欣來說,她的回應將打樣過程數位化,利用3D虛擬服裝呈現的方式,為全新款式打樣設計。「3D虛擬排圖」不僅減少衣料與資源的消耗,也讓生產端可以更即時回應消費端需求。而以3D虛擬服裝呈現全新款式打樣設計,則是更可以即時回應消費者的需求。當消費者確認下單後,才會真正被生產,而沒有被下單的服裝款式,也不會真正進入生產。

虛擬打樣的方式,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性,並且提供時裝秀另一個選項,即是虛擬觀看。在2021SS秀展中,便有5套真實打樣款式,讓觀眾可以在沉浸式的空間中,對照體會虛擬服裝與真實服裝的差異。有了虛擬服裝,2021SS的首次展出,便是以線上秀展呈現,讓遠在不同國家、地域、時差的任何人,都能潛入Claudia Wang的時尚幻境。

除了設計、生產改變外,那NFT(非同質化代幣)就是子欣為服裝的擁有創造另一種可能。目前他已推出個人服裝設計的NFT,並且已有支持者購買。「很多時候,買衣服只是想要拍照,然後放到社交媒體上面」,子欣說到,她展示著幫朋友後製的照片,照片裡的人換上她設計的衣服,而那是件尚未實體化的衣服。

子欣在科技的應用上積極尋求可能性,他將科技藝術與永續的結合,讓時尚世界更有溫度。將服裝製作與展會虛擬化,且減少不必要的服裝生產,為永續時尚的實現方式多了選擇。

(Claudia Wang SS22秀展側照/圖片來源:Claudia Wang)

生活是煩擾,但仍不忘美好

子欣創造的奇幻世界裡不曾與外界斷裂,她關心著目前正在發生的一切,包含對於永續的努力。Claudia Wang 2022SS大秀的核心表達著,「雖無法改變無常的生活現象,卻可以透過藝術時尚與科技打破桎梏思想,創造對未來的美好想像,並傳遞對愛與美好世界追求的渴望!」與當時在疫情底下,籌備展會的思索與掙扎呼應。子欣用時尚藝術與科技,並透過在永續上的努力,繼續打造Claudia Wang品牌的奇幻異想世界。

Posted on

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看「永續」如何影響藝術圈

2021年對世界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除了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並承諾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歐盟宣布於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各國與各企業逐一提出碳中和或淨零碳排(Net Zero)的目標。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了國際大型畫廊與拍賣行中,紛紛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並提出對應政策。

本文專訪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長期深耕文化藝術政策發展與產業研究,並曾任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與畫廊協會秘書長等,相關研究與發展單位負責人,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同時,石隆盛執行長為首批推動臺灣畫廊走向藝術永續的推手,積極倡議畫廊與國際接軌,將氣候變遷融入至營運中。

當永續之風吹拂:畫廊氣候聯盟成立

受訪人/藝科智庫執行長 石隆盛

國際指標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2020年於邁阿密分點舉辦時,其一亮點為將氣候變遷的概念融入策展中。邁阿密地處低窪,未來極有可能被海水淹沒,藝術家與策展人們透過此次機會,探討氣候變遷議題。而前一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亦針對「當代藝術中的碳足跡」與「性別平等」多項議題,開設工作坊討論,積極將永續的議題帶入藝術圈中。

這股永續之風,事實上早已吹進藝術圈。在拍賣行方,佳士得(Christie’s)於2021年3月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淨零碳排。同時佳士得也早已揭露2019年碳排放數據,可見其邁向永續的雄心。

在畫廊方,除了致力於環境保育計畫外,亦於2020年成立非政府組織「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昭示著另一個時代來臨。該聯盟由畫商湯瑪斯.岱恩(Thomas Dane)、凱特.麥蓋瑞(Kate MacGarry)與藝術軟體公司Artlogic創辦人彼得.查特(Peter Chater)等人發起,於倫敦成立,目標於2030年至少減少50% 的碳排放。目前已有超過百餘家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參與,其中成員不乏國際頂級畫廊,包含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卓納畫廊(David Zuwirner),與塔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等。而畫廊氣候聯盟在2021年4月,於柏林開啟分部,未來計畫將分部拓展至紐約及洛杉磯,積極向全球各地畫廊推廣,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營運中。        

畫廊氣候聯盟,不僅作為倡議組織,邀請藝術家、畫廊、藏家自由加入,並整合資源,提供線上免費的碳足跡計算機、二手資源交換與減碳解決方案,協助畫廊在有限的資源底下,為環境盡一分心力。作為一個跨組織的行動,畫廊氣候聯盟實現了對「綠色畫廊」的想像:以減少碳排,為環境創造一抹綠而努力。

臺灣畫廊與永續的距離:關注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竹林山水》局部, 100cm x 300cm,繪畫。景觀設計師安庾心作品,以世界不同地域的竹子,探索文化反思、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以世界為市場的畫廊或藝術拍賣商,無不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除了回應《巴黎協定》,致力於減緩氣候變遷風險的目標外,更是實踐對永續發展的責任。可惜臺灣的畫廊,目前對於氣候變遷等議題仍未見關心與作為,未來若是市場方出現需求,恐將疲於應付。

不過,相比於國外經驗,在臺灣落實的確有難度,當中面對的困境可能包含,缺少永續相關人才投入、對永續概念的不理解,以及畫廊本身的態度。針對此困境,石隆盛執行長建議,可先由策略面向著手。臺灣畫廊多如中小型企業方式運作,若是比照國外經驗,直接設立一位「永續發展主管」,便心有餘而力不足。反而若是以橫向集結各畫廊,成立相關永續協會,共享專業永續知識,如溫室氣體盤查、申請ISO認證經驗等,困難度將會減低。此類似於歐洲「畫廊氣候聯盟」,將對畫廊整體發展帶來莫大助益。

另外,單一畫廊亦可朝向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為目標,從畫廊營運,減低資源包材資源、藝博會參與的運輸工具與人員的移動,或是參與通用的國際認證,如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開始,減低展覽對生態環境、社區與當地經濟衝擊。不只對畫廊接軌國際,或是對於增加企業、專注永續發展的收藏家方面,都將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總結而言,對畫廊本身,以準則開始,並透過能源面,減少碳排放;材料面,減低畫材包裝與使用環保裱褙材料;運作面,使用低碳排交通與策展方式;最後,監測整體行為,並做為未來改善方針。針對整體產業,若共享專業資源與經驗,將會是可行方法。 石隆盛執行長亦建議,除了畫廊本身作為外,政府應該也扮演推動的角色,以漸進式政策,從鼓勵到強制,一步步協助畫廊邁向世界共同的目標 –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

廢棄的媒材、永續的藝術

《水中之影》全景與SDGs Art展會介紹, 100x 280x 30cm,壓克力彩、菩提木。義大利藝術家威利˙維傑納 (Willy Verginer)作品,以菩提原木雕刻,關注兒童與海洋生態、水資源與生活空間議題。
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除了畫廊營運外,在藝術創作上,以「永續發展」為創作題材早已存於歷史。藝術家面對人權、性別、社會階級等議題,都以不同的創作媒材表達對於議題的關心,甚至在藝術史上具有一席之地。藝術家徐冰利用廢棄的建築材料,創作作品《鳳凰》,曾於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與紐約高地聖約翰主教座堂展出。作品以勞動、階級為關懷,促使觀眾反思當代社會。

另外,在策展方面,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策展人,以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 goal)為策展主題挑選作品,呼應17項目標。2021年3月,知名策展人王琨生攜手創意總監嚴德芬,於臺北舉行亞洲首次的SDGs Art展會,邀請藝術家常陵、安庾心、 林品玄團隊、Willy Verginer與吳寬墩醫師作品展出。使用媒材涵蓋雕塑、數位投影與繪畫,議題關懷人權、宗教、海洋等,大獲好評。同年4月底,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於日本北九州市舉辦了為期11天的「未來創意藝術節ART for SDGs」( ART for SDGs:Kitakyushu Art Festival)。展覽選入日本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議題關懷環境醫藥、多元社會發展與最新科技應用。藝術節旨在超越傳統的藝術界限,打造學習和娛樂的新平台。北九州市曾於2018年入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SDGs 模範城市,同時北九洲市素以名勝古蹟聞名,古典與永續相遇,別具新裁。        

從創作者到策展人逐漸興起對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視,並透過軟性的藝術為介面喚醒眾人對於環境、社會等議題的重視,希望創造共好的未來。

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

畫廊將永續發展的概念落入到營運策略中,不是一件易事。如同臺灣許多永續企業模範生,是由於上下游供應鏈壓力,或是法規規範而開始落實。然而,通過努力,這些企業也逐漸成為永續領域的標竿,引著領臺灣各方面的發展,且其營運績效也相對較亮眼。

而全球各大畫廊也面對著永續意識的崛起,積極回應世界的潮流。從國際指標的藝博會,到畫廊氣候聯盟成立,以及越來越多相關藝術作品、策展活動出現,無不指向著永續藝術的發展,與畫廊在營運上落實永續管理的趨勢。或許目前仍不是畫廊營運的主要目標,但可以期盼的是,我們將看到一個共同的綠色未來!

Posted on

拾光撿影:永續浪潮中影像的影響力

你的手機或電腦上有YouTube或Netflix?短至3分鐘的影片,長至4小時的電影,總是勾起人們的情緒,不管是喜樂、悲傷、憤怒與無力,電影的魅力總是讓人身陷其中,彷彿透過鏡頭有了一雙翅膀,而看到許多不同風景。

近年來伴隨著永續意識的興起,以「永續」作為影展題材,在全球多有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英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央電視台創辦的tve(television for the environment),是一家以環境影視為主的慈善機構,所設立的影視永續獎項今年也即將邁入第十屆。知名Netflix原創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在2020年的tve國際永續影視獎(暫譯),也獲得提名獎項類別(Nominated Award Categories)的榮譽。 不過,你是否有看過或接觸過,以永續為題材的電影嗎?永續主題電影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題材,紀錄人間故事,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向社會、世界傳遞永續的概念與感動。本文專訪熟捻各式影片製作的導演李崗與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探討永續題材為主的微電影影展金鵰獎,如何為台灣喚起永續意識;並以世界影視巨頭 – Netflix以影片宣告永續的承諾,以及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將外籍移工的關懷影片,成就企業發揮永續影響力的目標和氣魄。

永續題材 真誠為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亦於2017年成立「金鵰獎」,獎項包含「年度十大永續微電影」、「評審特別獎」與「網路最佳人氣獎」。有別於一般影展,金鵰獎鼓勵企業組織以8分鐘內的微電影宣傳永續的理念和成果,發揮其永續的影響力,並邀請影視專家和深耕永續界人士擔任評審。已邁入第五屆的金鵰獎,敘事與影像處理更臻成熟,呈現的方式愈趨多元,有紀錄片、有劇情片與動畫片。

受訪人/李崗導演
來源: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影視產業多年,滿心人文情懷的李崗導演闡述,電影是個 「夢」工廠,一個製造夢想和假象的工廠。只要有攝影機的存在,就是一種表演或是片段的紀錄,可以說是假象的製造。但若拍攝影片的起心動念是真誠的,那麼相較之下,真誠要比「真象」重要多;何況人們需要「假象(影像)」去連結他們的夢,他們的信念或價值觀。對應到真實的世界,假的事物總是帶給人比擬真實事物的深刻,更是觀眾對於自己生活與情感的映射。另一方面,電影的製作技術,是構成一部好電影的關鍵,且過往金鵰獎的作品在技術上一向不錯,但其中最重要的靈魂 – 內容與文化連結而產生的影響力,更是不可或缺的。李崗導演也特別強調,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他更在意影片背後的誠意、創意與提供給觀眾的思考空間。

金鵰獎的存在不僅是賦予企業一個使命感,鼓勵企業往良善面追求,更是提升人們對於永續議題的瞭解,像李崗導演對第五屆年度最佳影片獎,全球人壽《娘家永在》,訴說失去家庭兒童的故事,印象深刻。

影像背後的永續動能:Netflix的淨零承諾、索尼的環保運作和台灣福興的移工圓夢計畫

從事永續溝通多年,同樣參與了五屆金鵰獎評審工作的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表示,這些年來,永續雖然蔚為顯學,各界都十分注重,更與企業營運緊密結合,但如何使永續的理念、價值以及已是全球共識的SDGs發揮真實影響力,改善環境和社會,合宜有效的溝通宣傳方式至是關鍵。這也就是創立金鵰獎,廣泛深刻宣傳永續故事和理念的初衷。

受訪人/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
來源:CSRone永續智庫提供

但是至今,永續的內容總是圍繞著規範、標準、案例等嚴肅的內容,使一般人難以親近。於是,有心人期盼能有更具創意,撼動人心,留下印象的溝通和傳播媒介,因此後續推動企業以微電影的方式,呈現他們在永續的績效和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永續是每一個國家、產業和企業都須認真看待和落實的,藝術和影視產業不但不會缺席,更將發揮其媒介特性,提升永續影響力廣度和深度的能量。

全球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在2022年要達到碳排淨零承諾的短片,是值得參考的國際案例,無論是拍攝品質、呈現效果和影響力都讓人印象深刻。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幾年前索尼影視娛樂在拍攝《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期間,聘用了Earth Angel來落實片場的永續相關執行,最後成功達到52%的廢棄物回收率。回收了近50頓木材、鋼及玻璃等材料,並能重複使用於未來的片場,且提供社區庇護所近6000餐,更獲得碳中和認證。最重要的是,在片場落實永續,還讓索尼影視娛樂節省了40萬美金!

在社會面向,台灣脫穎而出的成功案例:第五屆金鵰獎獲得評審特別獎的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以在台的外籍移工為題材,拍攝感人故事。

台灣福興以投資的角度,而非回饋社會的角度拍攝了《BetterUP移工圓夢計畫》。影片描述台灣福興約25年前開始雇用菲律賓移工,而依現行台灣法令規定,外藉移工最長只能待在台灣工作12年,但移工返國後經常再二度出國工作。考量到曾經的員工要二度受離鄉背井之苦,台灣福興想到要對移工們培養專長、增加個人能力。於是,與One Forty(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合作,特別以200多位目前在福興工作的菲律賓員工為對象量身設計學習教材,啟動週六培力課程,開放移工自由報名參加。且之後又開發線上課程,開放非台灣福興之菲律賓移工參加。基金會執行長林宜錚表示:拍攝影片的目的是希望突顯外籍移工的議題,讓更多雇主重視,並改變社會對移工的觀感。在這個年輕世代普遍卻步投入勞動力工作的今日,移工是重要的關鍵勞動力的支持,且移工招募在國際間也是相當競爭。所以對企業而言,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拍攝影片另一具體的效益是增加招募移工的競爭力;此外,善待移工有助招募,同時也幫助了公司文化的正面提升。

台灣福興與One Forty 量身設計第三次移工培力課程
來源:台灣福興提供

林執行長也表示為移工圓夢的夢想拼貼計劃,並非事前設定好目標後再執行,是在培力員工的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來的。影片中相隔27年未見的父子檔在台灣驚喜重逢後,公司還安排了5天4夜的台灣旅行當作禮物,這是拍攝微電影之外由基金會自行延伸的計劃,後續的感動也在各個角落發酵。

無關漂綠 真心誠現

企業為了品牌而投入永續的傳遞,透過影像,發揮永續的影響力是件絕佳的好事,大企業有時會擔心被貼上「漂綠」的標籤。對此,李崗導演語重心長的箴言「真誠重於真象」,就十分受用!內容和起心動念的拍攝初衷必須以誠與真為基石,加上有穿透力的溝通,這樣更能將對想傳遞的信念或故事傳播出去並產生實質的影響力!

永續發展已逐漸成熟,各行各業要將自身的永續策略與作為以及績效,作為和利害關係人溝通、互動甚至議合,影視是最適合,也是最影像時代最能觸及群眾的媒介和方式。影視產業在這方興未艾的永續浪潮中,必有一席之地。

Posted on

走近現代美學生活:關於廚具的新想像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大概就是廚房。」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廚房中安放受困的心靈。

廚房,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是埋藏在屋內的一角,瀰漫著油煙,更充斥著各樣濃厚食材混合的氣味。有時,給人的觀感更如打仗一般,抽油煙機轟隆聲、堆積如山的碗盤、各樣廚餘菜渣的味道,種種情境讓人卻步。

不過,近幾年來,廚房漸漸地取代了客廳,成了家的療癒之處。

「希望廚房是一個可以聚集家人的地方,就像說,一起來包水餃一樣,大家優雅生活,健康享受!」皆為廣告業出身的世磊實業謝維雄總經理與劉光萱顧問親切好客,深刻明白現代人們生活忙碌,與追求優雅美學、節能減碳及智慧生活的訴求。

以導入現代化廚具,讓廚房變得簡潔舒適,世磊實業代理國際進口高級廚衛設備,包含三合一微蒸烤萬用爐、廚餘機與氣泡水設備等。代理上考慮的不只是美學體驗,更是關注於環境友善、使用者健康,同時兼顧雅致的生活。

在功能上做加法,在空間上做減法。如廚房水龍頭中,一個出水口可以打出冷水、氣泡水與不同溫度的熱水,這樣的設計不僅大幅減低燃燒熱水的碳排放,也同時兼顧了美觀設計。除此之外,世磊實業還自行研發氣泡水設備,濾除氯氣。因此除了飲用安全,在清洗蔬果時更可安心去除農藥。這樣的設計期望達到「每個人都有使用純淨水的權利」,此理想更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六項「淨水與衛生」,使大家都能享用安全純淨的飲用水。

世磊實業引進三分管出水淨水設備,擁有提供冷水、起泡水及不同溫度熱水的功能

這樣的精神展現在世磊實業近期向林品玄團隊所收藏的數位藝術創作。這件作品呈現藝術家關注全球暖化的議題,《你家的冰山》畫面中的北極熊和冰山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天氣溫度、空氣品質、濕度及風改變。透過即時影像與環境的連動改變,觀賞者仿若與北極熊同站在冰山上,或實際在當地漫步,感受環境的流動。而採訪世磊實業當天下午天氣炎熱,剛好看到北極熊站在小小的冰山上,底下還有隨機出現的魚群爭先恐後地覓食。

世磊事業謝維雄總經理與數位藝術作品《你家的冰山》於台北旗艦店入口迎賓處合影

世磊實業將此收藏展示在台北旗艦店入口迎賓處,當全球客戶拜訪時,可以選擇客戶所屬的國家或地區,一解思鄉之愁,同時體現對於「淨水」議題的關注。

生活的美學,不是遠在天邊的想像。而廚房不僅是滿足基本需求,更是一種璀璨的昇華。世磊實業的使命猶如我們Gita.Art的遠景,希望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健康、優雅與永續。

作品資訊:《你家的冰山》
藝術家:林品玄團隊(Rick Lin and team)
我們想傳達對全球暖化的省思,但是真正冰山的變化速度是相對緩慢的。為了真切的感受冰山的融化,透過程式語言運算,加速冰山變化的時間序列,即時3D成像,時時取得天氣溫度來改變冰山的大小,天氣熱,冰山融化,天氣冷,冰山長大,畫面也會隨著不同的時間變化不同的色彩,隨機出現的魚群聚集到這片水域爭先恐後地覓食。冰山上有一隻北極熊,悠閒的在冰上棲息,當氣溫炎熱到一個程度以上,冰山會變得很小,小到連北極熊都必須悲傷地站在水裡。隨著窗外的風,冰山會慢慢的飄向畫面不同位置。背後的天空也會隨著空氣PM2.5的品質好壞時而清澈,時而模糊。但當空氣變得非常糟,畫面裡的生物也會靜悄悄的多起來,天空偶爾會飄起雪來,告訴我們,外面快下雨(濕度)了。全球暖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了,你不相信?我把冰山送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