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從藝術到設計 — 永續如何融入生活推進大眾改變?

(著名大地藝術家 Robert Smithson 於 1970 年在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以自然材料創造的《Spiral Jetty》,長年以來持續與周遭環境互動反映著變遷。圖片來源:UMFA

藝術與設計間 環境與永續的辯證

藝術與永續,在永續風潮興起的近幾年間逐漸被納入討論範疇,儘管「永續藝術」一詞近期才發展成型,但在此之前,許多創作者、藝術家就已經實踐了相應的價值。實際上,藝術作為一種反映人類情感的媒介與行為,早在 19 世紀時就已開始轉向永續──當時部分藝術家為展現對工業化的抵制,將繪畫重點轉移到自然環境,就可以說是我們認知上西方藝術界向永續轉變的開始,這些藝術家引入了一種思維方式的新轉變,在作品中更加尊重和美化自然環境。而自 1950 年代開始,藝術家們不再以自然作為唯一主題,而是將其視為實際材料,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氣候變遷的重要性,也促使藝術家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傳達、強調永續相關主題,並試圖通過作品引起社會注意。到了1960 與 1970 年代,更多藝術家挑戰傳統的畫廊模式,創作專屬某地並使用地球和環境作為媒介的作品,這些作品也被稱為大地藝術(Land Art),作品也可說是永續性藝術(Sustaiable Art)一詞的起源與初始。

到了現代,因為傳達媒介的多樣化,永續藝術也有了多種定義與展現。藝文界除了透過藝術作品傳達情緒、引起思辯的本質來引導觀賞者思考,更有許多先鋒組織正透過倡議要求藝文界產生改變。例如美國百老匯聯盟旗下的百老匯綠色聯盟(Broadway Green Alliance),2008 年時就已經推出大量計畫,致力讓百老匯的音樂劇產業變得更加環保永續,包含每年在時代廣場舉辦的電子垃圾收集活動,還有確保永續概念納入百老匯演出的每個環節的「綠色隊長計畫(Green Captain Programs)」,邀約對劇院相關永續有興趣的人們成為倡議者。著名的英國非營利組織茱莉的自行車(Julie’s Bicycle)則長期倡議藝文產業減碳活動,也與英國藝術協會合作,為歌劇團、美術館與博物館等組織提供研究與檢測碳足跡的工具,致力以科學與專業促使藝術和文化成為應對氣候、自然和正義危機的一份子。人們持續反思藝術文化在永續當中所扮演的位置,並透過探索、提出更多對永續的疑問;而過往肩負公共教育責任的藝文場所,則擔任起觸發民眾反思的積極角色,讓作品不再只是被凝視,而是創新想法的揭示者。

視覺作品與社群 衝擊思維帶來思考

提到藝術作品或展覽,對許多民眾來說或許仍有距離感,甚至是陌生的;但其實視覺作品、影音畫面,也是藝術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網路媒體與社群的普遍性,則讓影音成為更能迅速引起反響的媒介,也讓部分能引人注目的作品成為流量之選。例如最早將北極熊與環保意象連結,就是源自一系列攝影師的社群作品── 2015 年時,德國野生動物攝影師 Kerstin Langenberger 於臉書發布在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拍攝的北極熊照片,並猜測其飢餓瘦弱的模樣是因為氣候變遷讓海冰減少,導致北極熊難以獲得充足獵物;同時,有更多不同攝影者的類似照片在網路流傳,2017 年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攝影師的紀錄《Starving Polar Bear》更是在全球廣泛引起關注迴響。

(2015 年 Kerstin Langenberger 於臉書上發布了飢餓瘦弱北極熊的照片,引起了各界廣泛的討論。
圖片來源:Kerstin Langenberger )

另一個點燃全球對環境重視的案例,即為 2015 年海龜因塑膠吸管堵塞鼻孔而痛苦掙扎的影片,這起風潮促使全球超過 15 個國家頒布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禁令,且根據非盈利組織海洋保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2023 年的報告,海灘清理中發現塑膠吸管的頻率也從 2019 年第三大最常見的收集物品降至第 10 位。這些媒體傳播揭露的現實,與直至今日我們提到永續環保時仍能下意識想起北極熊、海龜的深遠影響,都證明了當代社會下,視覺作品將更能喚起同理心,並提高個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聯繫感與瞭解的力量。

更多人也正透過攝影作品與展覽,試圖引發社會對不同面向永續議題的思考。像是在 2024 年鳥類攝影獎中獲得環保類頭獎的作品《When Worlds Collide》,紀錄了遭到城市建築「窗殺」的鳥類,超過4,000隻鳥兒的遺體被排成一個個巨大同心圓,如此震撼的畫面,期待引起更多對城市建築反光對動物們帶來致命影響的注意。

除影視外, 2019 年藝術家克勞斯李特曼(Klaus Littmann)就曾於奧地利的韋爾特湖球場足球場(Wörthersee Stadion)內,打造大型的森林裝置藝術《For Forest》,移植將近300 棵樹到足球場上,創造出中歐原生森林的印象,以此提醒人們也許有一天,大自然將只能像這樣出現在類似博物館的空間內,成為展品供人觀賞,而這奇異的主題也在社群媒體上引起打卡的風潮。

(2019 年奧地利韋爾特湖球場足球場內,打造裝置藝術《For Forest》提醒人們也許有一天,大自然將只能成為展品供人觀賞。
圖片來源:La Vie )

在台灣,除了齊柏林導演著名的《看見台灣》系列電影帶領更多人關注,揭發台灣面臨的自然環境污染與舞弊事件;還有顏蘭權導演在暨《無米樂》後,歷時八年,再次於去年發布紀錄片《種土》,描繪因長年使用化肥與農藥而漸漸成為「死土」的土壤,運用影像喚起大眾對土壤健康議題關注;以及近 40 年來都為環境議題耕耘奔波的柯金源,累積出 20 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與紀錄片、書籍等,紀錄台灣的自然變遷,促使更多人投入不同層面的環境保護,至今仍服務於公共電視台。另外,台灣的新銳藝術家張徐展,也以定格動畫敘述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白蟻的飲食習慣改變並轉而食用人造電纜的故事,作品於鹿特丹影展首映,並將於今年台北當代的「斷電」展區展出。這些影視、藝術創作者,透過現代藝術媒介與多元媒體傳播方式,引起更多群眾對環境的關注,也啟發更多的批判性地思考,來想像自身在保護環境中的角色與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在網絡世代中形成不同於傳統政治與新聞媒體的新興能量,讓各種活動與討論能有機會擴大傳播範圍,讓藝術、知識不再如此難以企及。

(台灣的新銳藝術家張徐展,也以定格動畫敘述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白蟻的飲食習慣改變並轉而食用人造電纜的故事,作品於鹿特丹影展首映、金馬影展放映,也將於今年台北當代的「斷電」展區展出。圖片來源:台北當代

理念與實際的距離 以設計拉近建構全新日常

然而在現實層面來看,就算各種照片、影片與展覽掀起迴響,真實數據仍令人沮喪。不僅全球平均氣溫持續上升,根據 OECD 的報告全球塑膠的使用與生產量早已在 2020 年達到了 4.35 億噸,預計會持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藝術創作或許可以帶來反思、挑起爭論,甚至是簡化複雜的概念,並更廣泛的觀眾接受迅速傳播,但很多時候生活中對於藝術所傳遞理念的實踐仍難以企及。如何讓藝術中傳達的永續想法、甚至是美感得以進入生活,我們能利用的或許是一直在使用和藝術之間找尋共通語言的「設計」的力量。而怎麼將對世人的詰問轉化為對生活有價值的實體呈現,使永續價值組成日常的每個角落,則是現下許多設計不斷應用與發展新材料,甚至轉化舊有生產流程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除了近年討論熱烈的綠建築與建材、快時尚服飾業等問題外,從食品、音樂到娛樂都可能涉及碳排放與污染。那些過往被視為無煙囪產業的領域,經常忽視了現代計算碳排放時提及的「範疇三」。在受到各項倡議以及社會期待的影響下,不少創作者與藝人都開始在設計發行作品中更關注永續性。像是著名英國樂團 Coldplay 除了在演唱會各方面推動減碳,如重複回收使用 100% 可堆肥的植物材料腕帶,首創發行以寶特瓶回收製成的環保黑膠唱片(Eco Record)和環保CD(Eco CD),預計碳排放量會比傳統製作分別減少 85% 和 78% ,更與非營利環保組織 The Ocean Cleanup 合作,其黑膠唱片的再生材料,是使用於瓜地馬拉的拉斯瓦卡斯河(Rio Las Vacas)中攔截的塑膠。而在亞洲,廣受全球歡迎的韓流 K-pop 風潮,用來增加專輯買氣的小卡文化,一直以來也因為造成龐大的塑膠汙染飽受詬病。而由粉絲自發創立的公民團體 KPOP 4 PLANET,自 2021 年起持續向韓國娛樂界大型公司提起倡議與公開信韓、要求改變,終於在去年有些微改善──BTS 的所屬公司 HYBE 即宣布,未來旗下藝人推出的數位專輯將採更永續的設計,其外殼、內容物都改用可回收材質或紙質,封膜則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相片卡也將使用水溶性塗層,以此讓回收更加簡單。

(國際上的知名藝人逐漸轉向重視作品生產的永續性,在滿足現代消費娛樂的同時採用新的材料與創新模式推出更環境友善的販售商品。
圖片來源: Coldplay EU )

而食品企業之首的雀巢集團,早在 2021 年就開始將旗下少量品牌推入全新設計的可回收紙包裝中,也同步研發增強單一材質的包裝設計。服飾品牌 Uniqlo 開發機器回收羽絨製成全新產品,老牌文具品牌 Uni 推出以 100% 海洋塑膠垃圾與隱形眼鏡空盒回收再生且美觀的圓珠筆產品,這都是創新設計帶來的改變。

除此之外,新興公司像來自墨西哥的 Desserto 就研發了獲有機認證的仙人掌皮革,並與巴黎世家、adidas 甚至 BMW 等公司達成合作。來自義大利的 Krill Design 則運用地理優勢,在佔全球 3% 柑橘生產的西西里島收集食品工廠的廢棄柳橙皮,再透過 3D 列印,製成美觀實用的檯燈與家用品,還可以透過工業堆肥回收,讓美學更友善,成為每個人觸手可及的部分。而在台灣,將藝術涵蓋進入生活中最好的例子之一,無疑是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點睛設計合作,在今年初推出用整修後退役的舊建材開發的文創商品──商品將大理石板、屋瓦廢料為媒材,以常玉、李義弘、王南雄三位代表性藝術家的重要館藏作品作為設計理念,規劃成圓盤、擴香石、置物盤等紀念商品,讓原本可能要廢棄的建材可以重生,更讓藝術成為生活中直觀又貼近的角色。

(以永續價值作為開發核心設計而出的產品已然在各面向深入日常,在提供美觀的同時傳達理念。圖片來源:Krill Design點睛設計 )

永續時代  藝術生活全面性思考的展現

上述的各種案例展現出的,除了是透過創新設計將美感與永續結合的成果,更是一種軟性的理念傳遞,在潛移默化下將對自然的尊重、循環利用等想法植入印象,也製造機會在不經意間引起大眾的興趣與關注。然而,也更需要消費者自身在支持喜愛的作品時冷靜審度,才能真正產生正向的循環,推動更多人改變。除了反思我們自身生活中的各面向,在這個萬物皆永續的時代中,更為重要的或許還包含對事物表象後真實的探究之心,透過文化藝術行動關注環境問題,運用現代新技術為場域、觀眾、組織以及創作者發掘不同的路徑。

不過當藝術場館面臨對藝術存續對比自然永續的詰問,甚至作品遭受攻擊時,作為觀眾的我們所需要的,除了諷刺與不滿,也更需要思考如何妥善利用自己手中擁有的公民權利,達成監督與推動的角色。破壞藝術本身是一件會使人感到不適的行為,像是 2022 年一系列以名畫為目標的抗爭──從對《蒙娜麗莎》的突襲,到將自己黏在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這些在媒體報導中的「極端」行為背後,雖然不見得帶來正面媒體效應,甚至可能導致與大眾產生溝通鴻溝,卻表達了對美術館此類場域之立場的質疑,並逼迫部分組織作出表態,比如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就在此後與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結束了長年的贊助關係。美術館與石油公司之間不明言的贊助合作關係,也正是大眾經常會忽略的角落,甚至大型企業運用基金會與藝文活動的各式合作進行具有漂綠嫌疑的行為,都會是除了場館直接減碳、運用環保素材等直觀模式外,需要被關注的地方。

當然,在這股綠色藝術的風潮同步席捲台灣的時刻,參與藝文活動甚至購買具有設計性的永續物品也逐漸成為潮流,且根據《臺灣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有超過半數的創作者認為藝術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更已採取永續行動。例如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即是在台灣積極響應永續轉型的行動聯盟,從倡議、行動、內容到育才等多元面向,進而回應藝術產業的轉型議題。另也有像是 CSRone 也以 Gita.Art 為溝通平台,傳遞藝術永續的資訊及靈感,不僅舉辦 SDGs Art 藝展滿五年,也持續透過永續雅集來傳遞藝術與生活的貼近。而一般民眾也傾向支持有意減少碳排放量的藝術工作者、機構。然而整體來說,不論是創作者還是民眾對幾個永續議題(比如 ESG)的了解,甚至政策倡議與藝術間的關聯影響,了解程度均偏低。種種跡象表明了台灣藝文界的改變,不過在對藝術永續的理解,進一步走到監督管束機構的力量上,我們也仍有一段路要繼續前進。

(CSRone 也以 Gita.Art 為溝通平台,傳遞藝術永續的資訊及靈感,舉辦 SDGs Art 藝展滿五年,也持續透過永續雅集來傳遞藝術與生活的貼近。資料來源:SDGs Art 2025-連結的波麗露)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SDGs Art 2025 連結的波麗露

波麗露層疊、漸進的重複性,呼應連結與交織的概念,像是材料、時代與人際之間的反覆相連、深化與不斷轉換延續。

「連結」是所有事物產生共鳴、合作、蛻變、再生與融合的意念或行動,也是永續的初始本質。不論是物質、時代,抑或是人與人之間,皆能透過善與美的連結,賦予物件新的樣貌,創造舊材料新價值,滋養人際之間的溫潤與友善,孕育出富涵文化與美學的感悟。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將以木炭、竹炭、回收玻璃與原生木材等為媒介,探索材料轉化、時代更迭與人際連結等種種關聯性。SDGs Art 2025 不僅傳遞永續藝術融入生活美學的理想,更期望為觀者帶來真善美的另類啟發。讓物質藉由循環產生美好的連結,就像波麗露舞曲反覆相連、深化與不斷轉換延續。


林禹彤

順應木材原生的紋理塑形,透過木材温潤的質感,賦予作品生命、故事和個性。

林禹彤

時光
林禹彤
液態關係

黃敬中

1984年出生於台北市,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

以炭為主要創作素材,不侷限於平面的立體表現、大小不一的木炭與筒形竹炭為其作品的獨特識別。刻意使用來自廢棄樹木竹林的修枝並經過窯燒火煉的竹炭木炭,將自義大利學到古典馬賽克技法,與台灣傳統剪黏工藝結合成為炭畫作品,灌注對於「生命曾經燦爛,遭遇火煉後的殘餘,再次豐盛生長」的哲思及循環永續的精神。期望未來創作方向能更深刻的討論及展現關於 “秩序/混沌”、“都市/自然”、“地質/宇宙” 等不同面向的主題。

黃敬中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7
黃敬中

臨岸#2
黃敬中

所繫何處 烏有之地

鍾欣穎

取用早期生活中的雕花玻璃為主要元件,依玻璃上的雕花紋理,與金屬搭配,華麗變身成為嶄新物件。連結新舊時光,將舊時單純的美好帶到當下的日常之中。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2024 永續生活雅集

永續的價值常展現在生活與文化的型態中,而帶動永續生活的日常實踐總比想像來得自在樸實又賞心悅目

今年生活雅集邀請您體驗生活中的五感永續

|  蔡明勳的茶甘露五感啟發、米國總統邱垂昌說

|  千年傳承、融合今人喜愛的雅樂

   絕選旦角魏海敏親身說唱京劇、何佩庭繞樑三日的二胡演奏、古琴演奏第一

   人黃勤心與傑出笛簫演奏家劉穎蓉的琴與簫演出

|  藝術創作欣賞 – 鄭崇孝的家家有米和陳瑛傑的鑲嵌木雕工藝作品

支持為台灣默默貢獻的有機小農,每場將安排他們可口又能量滿滿的茶點心以及自然農法典雅茶席

日期:2024/10/26 (六)、11/2 (六)、11/22(五) ,共三個主題場次

時間:13:30~16:30

地點:台北市信義路三段178號5樓(捷運大安站3號出口)

為確保活動品質,每場次限額20位

請用本電子郵件信箱報名:[email protected]

待收到主辦單位之確認場次通知email後才屬報名成功


主題場次主講人

10/26 二胡 何佩庭老師

臺北市立國樂團胡琴團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二胡演奏碩士。TCO青年國樂團樂團首席、TCO學院國樂團二胡首席、小巨人絲竹樂團二胡首席等。合作過的樂團有杭州民樂團、愛民頓中樂團 (Edmonton Chinese Orchestra)、陝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等,演奏足跡遍布歐美亞洲多國。

11/2 京劇 魏海敏老師

國際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派傳人,國光劇團領銜主演。幼年受教於周銘新,及長受教於秦慧芬,畢業後受教於陳永玲、童芷苓。1991年拜入梅門,為梅葆玖先生首位入室弟子。魏海敏的傳統底蘊深厚,深得梅派精髓,擅長刻劃與演繹不同角色,所扮演的舞台人物跨越流派、穿梭古今,備受全球各地戲迷與表演藝術界的肯定。擅演《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白蛇傳》《鳳還巢》《霸王別姬》等梅派經典戲。

11/22 茶&米的對談 蔡明勳老師&米國總統 邱垂昌老師 琴與簫 黃勤心老師 & 劉穎蓉老師

蔡明勳老師

普洱茶協會理事,熱愛茶文化,遍訪台灣、海外各地自然有機茶農、茶師與茶園,主張把「茶園還給大自然」;熟捻六大茶系,以啟發五感與華夏文化引領茶文化欣賞與品味。

米國總統 邱垂昌老師

從設計師到專業稻農,自許是土地的長工、水稻的園丁,池上鄉首屆米王。用科學的精神推落去;用邏輯的方法樵落去;用堅定的感情搏落去;用勇敢的氣魄撩構。用懷抱著大地、無比堅毅且執著的光與熱,奮勉勤耕,從秧苗到結實纍纍,就像大地的保姆一般,悉心呵護著一群不會說話的小孩,不但孕育出好看、好吃、且安全、健康的優質好米。也讓消費大眾在享用好米的同時,可以感懷大自然、享受大地恩寵的禮物,讓大地無限的生命豐美我們的生活。

黃勤心老師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學士,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 若水 – 琴心入圍第三十屆傳統音樂金曲獎最佳專輯, 電影刺客聶隱娘擔任古琴指導,創作琴曲青鸞舞鏡收錄於電影原聲帶。

劉穎蓉老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學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2011年,以演奏尺八古曲《鹿の遠音》入圍日本NHK邦樂選秀會合格,該錄音透過廣播於日本全國放送,為臺灣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尺八演奏家;同年與南藝大日本箏‧尺八樂團錄製的專輯《春の海》入圍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曾赴奧地利、西班牙、日本、香港、中國大陸等地演出,皆獲好評。

Posted on

永續生活雅集

蘊藏美感的永續,理應自然安泰存於生活日常中

若靜心觀察,永續常俯拾可得、若誠心相待,美感當油然而生!

今年的雅集,將於秋去冬來之際登場,節目包括永續甘露體驗 – 品泉(水)、品茗,內蘊文化傳承的雅樂欣賞 – 古琴、二胡、崑曲, 永續旅遊與時尚的分享 ,並精選了永續意涵的作品和書法揮毫,邀請您一同體驗永續的實踐也可以輕鬆愉悅融入生活中。

時間:2023年10月-12月,共六個主題場次

地點:Veda Studio 台北市金華街118-3號4樓 (57年老房子,無電梯)

為確保活動品質,每場次限額15位,詳見活動連結進行報名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d7NYK

相關聯繫:[email protected]

永續生活雅集不收取參加費用,待收到主辦單位之確認場次通知email後才屬報名成功。

參與藝術家

林銓居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兼具農民、作家及畫家等多重身分,在自然中創作、品味生活與自然的聲音。創作形式多元而豐富,包括繪畫、地景、行為、動畫與寫作。在與山與海共生共存的日常中,認真生活與創作,試圖在作品中表現對土地環境、風土人情、生命流動的關懷。作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等單位收藏。

李麟佑老師

透過畫筆與色彩,寄託生命實相及寧靜的內在,傳遞給人們。

古琴 黃勤心老師

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學士,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 若水 – 琴心入圍第三十屆傳統音樂金曲獎最佳專輯, 電影刺客聶隱娘擔任古琴指導,創作琴曲青鸞舞鏡收錄於電影原聲帶。

主題場次主講人

10/21 崑曲 周蕙蘋老師

「台北市崑曲同期」負責人,1969年受教於徐炎之、張善薌門下,90年後分別向大陸名師張繼青、華文漪、梁谷音、張洵澎、張靜嫺、顧兆琳、朱曉瑜、胡保棣等請益。多次彩演〈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等劇目中折子戲,擅演五旦、六旦及正旦等。曾指導大學崑曲社團多年,現以教學及推廣崑曲為志業。

10/27 二胡 何佩庭老師

臺北市立國樂團胡琴團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二胡演奏碩士。TCO青年國樂團樂團首席、TCO學院國樂團二胡首席、小巨人絲竹樂團二胡首席等。合作過的樂團有杭州民樂團、愛民頓中樂團 (Edmonton Chinese Orchestra)、陝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等,演奏足跡遍布歐美亞洲多國。

11/18 茶文化 蔡明勳老師

普洱茶協會理事,熱愛茶文化,遍訪台灣、海外各地自然有機茶農、茶師與茶園,主張把「茶園還給大自然」;熟捻六大茶系,以啟發五感與華夏文化引領茶文化欣賞與品味。

11/24 書法 皮楚榮老師

白玉觀喜堂女主人,中華甲骨文藝術協會理事書法老師,熱愛各種書體,包括華夏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12/9 永續時尚 楊茲婷(Yvonne)老師

選擇時尚,也能愛地球的Jun616xteen純素皮革設計品牌創辦人,致力於打造時尚美觀又環境友善的純素皮革包袋。藝術、生活與大自然是Yvonne的熱情所在,希望將日常生活、藝術設計與環境保護理念結合,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好的同時,也能讓環境更美好。

12/22 永續旅遊 吳世家老師

香港中文大學企業傳播研究所副主任、2016-2023 「永續與CSR傳播論壇」計畫主持人、2020-2023文化部臺北時裝週協同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行銷暨USR顧問。

Posted on

SDGs Art 2023最環保展覽揭6大低碳策展趨勢:綠建築成亮點、來賓搭車邀請卡都要算碳排量

撰寫 Pin Huang 2023年03月28日

封面圖片 藝術家林銓居則融合土地自然、文人文化的生活經驗首次公開全新創作《黑色巨巖》/圖片由Gita.Art提供

SDGs Art 2023低碳藝展甫結束,七大環保策展亮點一次看。

近日,展現永續低碳理念的 SDGs Art 2023 展覽意趣落幕,此次為頤德國際事業群旗下Gita.Art永續生活平台,攜手台灣星展銀行、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等共6家合作夥伴,透過低碳佈展手法與作品主題,拋出「永續藝術」和「生態倡議」的新命題,今年更以「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為展覽主題,由策展人王焜生擔任專案顧問與Gita.Art團隊邀請的六位台灣中生代及新銳藝術家和團隊包含王仁傑、王國仁、可樂王、林銓居及黃敬中帶來相關作品,希望能呼應 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此次台灣藝術家們不僅透過多元型態創作作品形態包括油畫、插畫以及立體炭畫,各自表述出對永續人文及生態的情懷,更讓人窺見「低碳策展」銳不可擋的新潮流。

此次為期三天的藝術展特別以「低碳排放」為布展準則,從展覽建築場地、照明、展板、運輸、邀卡寄送到來賓前往的交通碳排等皆做了最詳記縝密的事先規劃,並特別找來碳排放數據由易境永續設計的顧問公司協助計算,並將與往年數據相比,為藝術產業氣候行動的低碳做了一個優雅舉例。以下為幾個特別值得矚目的亮點:

以上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永續生活平台創辦人嚴德芬/圖片由Gita.Art提供

亮點一:挑選採光充足綠建築

逛展如今已成為許多民眾闔家出遊的必要日常樂趣,然而為期多天的展覽也往往會依據參觀人數多寡、展覽性質種類及展出物品 (古文物、藝術作品) 要求之環境溫濕度,造成不同程度照明、電力等浪費。

有鑑於此,此次SDGs Art 2023 展覽選址在特別具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的政大公企中心流光中庭舉辦,政大公企中心由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本身即以原建築的碎石回填,減少廢棄物與碳足跡等尊重環境的設計手法試圖打造「城市生態跳島」,此次展覽中簡約挑高空間及大面向採光設更大幅減少燈光照明的電力使用,並特別控制照射畫作的燈具數量,在自然採光和人工光源之間取得智慧平衡。

亮點二:使用可以重複利用的桁架

此外,因應快速消費而生的商用展示架是藝術展中常見的配備,為能讓作品更大幅更理想地展示,往往會在展覽期間被大量地使用,然而臨時展架由於壽命短暫,材質也往往容易折損,背後往往累積的垃圾與資源浪費不可計數。

因此,此次展覽也特別以桁架(truss)取代傳統展版吊掛作品,除了視覺上輕盈不笨重,也具備可方便拆合的特性,可以更加輕別攜帶、儲藏和節省運送上成本,同時也更能適應不同場地,彈性組合,最重要的是可以重複使用,除了節省經費外,也能將節能簡減碳的環保政策實踐於無形。此外,在展覽中所使用的展示版等也在展覽後提供給農民日曬遮雨,優化農業上的耕作使用,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

以上 展覽也特別以桁架(truss)取代傳統展版吊掛作品/圖片由Gita.Art提供

亮點三:合車的方式安排運輸路線

不只如此,展覽往往會牽涉到大量展品和物件的運送,如果沒有合宜的路徑規劃,除了人力搬運上如放置、堆積、移動、整列等時間上的浪費,往返車子的運送上更容易造成大量碳排和人力時間上的浪費,因此,這次 SDGs Art 展事前也經過精心規劃,希望以合車的方式儘量安排最順路的運輸路線。

以上 藝數網團隊,以數位影像、數據資料視覺化的方式,透過《風鈴木》與《雞蛋花》呈現空氣污染的即時現況
/圖片由Tatler提供
以上 跨領域藝術家可樂王則透過色彩與元素繽紛風格的作品《幻日之夜》、《前進!》、《未來航海》等8件作品,詮釋人類、動植物與地球環境的關係。/圖片由Tatler提供

亮點四:EDM取代紙本印刷

每次逛展也容易收穫到大量紙本文件,從事前的邀請卡、展覽手冊、記者新聞稿、作品介紹等,往往在展後會被隨意丟棄,為避免造成資源浪費,此次也也取代紙本印刷用電子EDM的方式寄信給與會來賓,新聞稿和照片也以QRCode掃描提供電子檔案方式傳遞,除了能減少過多紙本印刷的浪費,亦能更有效控制成本。

以上 王仁傑 《峰疊 》 油彩畫布融合具像物質與抽象意涵,傳達出對自然想像與心靈的感動/圖片由Gita.Art提供
以上 新銳藝術家黃敬中以廢棄樹⽊⽵林的修枝,並經過窯燒火煉的⽵炭⽊炭為媒材創作,展出《在一顆小星星底下》/圖片由Gita.Art提供

亮點五:計算與會來賓碳排量

本次展覽也特別找來碳排放數據由易境永續設計的顧問公司協助計算,將與會來賓的交通方式和車程時間做現場問卷統計,以達到規勸來賓更環保交通方式的效果,且也透過展覽現場碳排計算,將和往年數據相比,期待成為藝術產業氣候行動的低碳範例。

以上 可樂王《寶島》 2020 複合媒材圖片由Gita.Art提供

亮點六:從藝術主題提升民眾環保意識

為了搭配此次「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主題,在地藝術家們也透過藝術視角帶來各個的精彩論述。引導觀者從藝術與文化的切角,來探討永續的本質和大自然盎然重生的美妙韌性。透過不同藝術媒材的表現,優雅將環保和永續的理念傳遞給現場的觀者,帶來最直接且近距離的身心啟發。

例如:擅長數位創作的藝數網團隊,以數位影像、數據資料視覺化的方式,透過《風鈴木》與《雞蛋花》呈現空氣污染的即時現況,讓冰冷的空污數據成為簡明可見的呼籲 ; 藝術家林銓居則融合土地自然、文人文化的生活經驗首次公開全新創作的作品《清晨的浪花》、《雲山》創作。新銳藝術家黃敬中以廢棄樹⽊⽵林的修枝,並經過窯燒火煉的⽵炭⽊炭為媒材創作,傳遞生命循環永續的哲思精神。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永續生活平台創辦人嚴德芬表示,SDGs 低碳藝術展每年與亞太永續年度盛會 – 台灣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同場舉行,希望與會專業人士,為先進ESG知識而來,也能帶著永續感動而回;期待未來更提醒企業ESG的推廣時,永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基礎。

資料來源Tatler

Posted on

SDGs Art 2023發揮低碳藝展影響力 體現藝術與企業永續的共好精神

(2023年4月24日,台北訊)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的共識,企業已積極轉型,而減碳的趨勢亦逐漸走入藝術界。由頤德國際Gita.Art主辦、星展銀行(台灣)贊助支持的第三屆永續藝展SDGs Art 2023已於三月下旬圓滿完成。展覽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軸;「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為題,透過軟性的藝術為介面,為企業與一般大眾傳遞永續的共好精神與真善美。本次展覽亦實際盤查碳足跡,呼應全球減碳目標,期待逐步建立低碳藝展的模式。

藝術與企業永續文化相互輝映 真善美是核心

本次SDGs Art 2023 展覽共邀約了6位藝術家/團隊,分別為王仁傑、王國仁、可樂王、林銓居、黃敬中與藝數網團隊,創作藝術家除了透過作品中傳遞對永續的訴求,個人也追求永續的生活實踐。藝術家以其細膩敏銳的雙眼,透過油彩畫、插畫、數位藝術,及廢棄樹⽊⽵林的修枝,並經過窯燒火煉的⽵炭⽊炭為媒材創作,展示出看待世界永續發展的想像,再次體現主題「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土地四季煥發生機與自我修復的韌性。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藝術平台創辦人嚴德芬表示,企業永續蓬勃發展,不應只侷限在各式的框架、法規中,否則僅流於形式。而真正的落實與認同,應當是融入企業文化中,體現在各員工日常作業裡。藝術作為表現文化的一種形式,能對各樣事物描述、溝通與傳播,協助企業將永續的精神融入企業文化裡,更顯出永續的真、善與美。SDGs Art 展覽於每年CSRone永續智庫舉辦的台灣暨亞太區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大會同場舉行,增加SDGs 藝術展的美學藝術元素,希望與會的專家朋友們,因知識而來,也能帶著感動而回去。 星展銀行(台灣)致力推動永續,已連續兩年支持SDGs Art 展會,並積極從金融本業落實綠色產品與服務,更計畫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本次再與第三屆永續藝展SDGs Art 2023合作,也希望能透過支持永續藝術創作,喚起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進而擴大正面的社會影響力。

SDGs Art 2023 以三面向行動 大幅減少展覽的碳排放量

本次SDGs Art 2023展覽由易境永續設計顧問協助盤查碳排放量,總計共產生為107.47公斤二氧化碳(Kg CO2),相較於去年展覽大幅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而SDGs Art 2023團隊透過三大面向的行動,減少碳排放量。首先是照明與投射燈具節用,SDGs Art 2023展會在選址上即經過審慎考量,選擇於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的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流光中庭舉行。其簡約挑高及西面落地玻璃窗的空間設計,引用大量自然光,可大幅減少展覽所需的人工光源。因此現場僅使用28支15W投射燈,比正常規格減少了21支。

其次,在材料使用上,摒棄了傳統展版,均採租用桁架(truss)的方式佈展。租用的桁架方便拆卸,可節省運送、儲藏的成本,亦可重複利用,並適應於不同場地。而在視覺上也呈現輕盈,保持藝術之美感。此外,在展覽中所有使用的帆布除了重複利用外,也將於展後提供給農民使用,作為遮蓋日曬雨淋、優化農耕之用。

第三則是在作品運輸上,以合車的方式運輸,在事前先行規劃運輸路線,並設計最短路程,大幅減少作品運輸的碳排放量。同時,本次展場選址於大眾運輸便利地點,鼓勵觀展來賓使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透過來賓問卷調查計有58%的來賓採取大眾運輸、或步行、或搭乘電動運具來看展,也減少人員移動的碳排放量。 SDGs Art 2023 從選址、佈展材料使用與作品運輸上,均力行減碳作法,已帶起藝術界更加重視展覽當中的所產生碳排放。期盼透過SDGs Art示範藝術展覽的減碳行動,影響藝術圈更積極的低碳作為,並持續發展更多低碳藝術實踐方案!

Posted on

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  SDGs Art 2023藝術展會再現土地四時風采

SDGs Art 2023之策展主題「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今年邀請展出之藝術家為王仁傑、王國仁、可樂王、林銓居及黃敬中,作品形態包括油畫、插畫以及立體炭畫。創作主題則表現出風土人文情懷、寫意山水、充滿想像的綺麗幻影、形體轉換循環再生,以及順應環境變化進而邁向永續重生的概念。本次展會也同時邀請到擅長數據美學的藝數網團隊,該團隊蒐集及分析當下環境數據,透過美麗植物影像顯示所在地區的空污指數。

藝術家

Posted on

【永續溝通】用藝術為企業永續說一個故事

作者:CSRone 王詠葎

在這個時代裡,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永續浪潮——企業在永續面向上的花費急速上升,消費者要求企業在生產同時兼顧永續,主流媒體播送著最新的氣候科技(climate technology),這些壓力更督促著企業減低負面衝擊,積極為環境、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不過企業在對內、對外講述永續策略、成果或傾訴永續故事時,那些行業術語、艱澀的專有名詞,以及令人費解的事實,經常削弱企業傳遞的核心資訊。

本文從永續溝通談起,並以瑞士學者於SCORAI(Sustainable Consumption Research and Action Initiative)工作坊會議發表的「藝術與永續的關係」為基礎,說明藝術如何作為溝通傳播的媒介,以及標竿企業之案例。

正在縮小的永續傳播世界

美國永續媒體Greenbiz的主編Joel Makower曾專文探討企業永續溝通時的問題。他以全球食品業龍頭發布的新聞稿為例:「達能(Groupe Danone S.A.)做為食品公司的領頭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公司之一。曾宣布推出一項全球行動計劃:通過其新鮮牛奶供應鏈,在2030年前將甲烷的絕對排放量降低30%,預計2030年將消除12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甲烷排放。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在達能努力的基石上,達能也已經在2018年至2020年之間,將其甲烷排放量減少了約14%。」

Joel Makower指出,儘管他在永續領域已深耕多年,仍未必能夠馬上明瞭新聞稿的內容。由於此段文字缺少上下文,更充斥著各樣專業術語(如「絕對排放量」、「二氧化碳當量的甲烷排放」等),非相關背景的媒體很難迅速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與訊息的價值。再加上企業往往將溝通任務,委託給年輕員工或外部公關公司,然而他們不一定有能力整合內容和背景,進而使目標受眾無法清楚理解企業永續希望傳達的內容。

不過,永續溝通的挑戰,可預期在未來將接踵而至,從公眾對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影響日益關注,到對公司聲明是否涉嫌漂綠的監管審查越來越嚴格,企業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且付出心力在永續溝通上。

讓藝術為企業永續說故事

企業積極對外溝通永續的出路,卻無法掌握關鍵門道,桎梏於無法言說、詞不達意的深層焦慮裡。不單是因為永續專業養成需多年時間,大眾未必能夠瞭解企業溝通永續的內容;且即便是公關傳播人員,也不一定得以瞭解詞彙背後的意義。

2022年瑞士日內瓦大學與盧塞恩大學等5位教授SCORAI在工作坊會議中,整理出藝術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Sustainability through Art, and vice-versa. Reflections on the Conference),不約而同指出藝術的力量,可推動永續發展與永續訊息的傳遞。

  • 藝術作為一種反思的工具

藝術本質獨有的「靈光」,讓觀者感動;藝術呈現的創意,引發觀者思考。藝術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以跨語言的溝通,帶領人類重新思考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尤其在「永續性」議題的思考上—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時,如何兼顧環境永續?在生產趕工時,如何照顧員工身心健康?透過藝術家細膩之眼,以作品為媒介,都更能促使觀者反思人類在生態、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同時也由於單向訊息往往不足以鼓動人們改變行為、成就社會變革;然而藝術的雙向特質,得以引發反思,鼓勵人們起身行動。

  • 藝術呈現包容與實踐

創作與體驗藝術可以是一種包容性的實踐過程。不僅可以是繪畫作品當中傳遞包容的主題,也有「被壓迫者劇場」、「民眾劇場」等參與式劇場的形式,與不同背景、族群的人聚集共創,討論特定社會議題(如性別、勞動、城鄉發展、政治等)。藝術家與參與者的共同創作落實了包容,攜手探索理想(藝術作品)和現實之間的關係。尤其在近年來企業逐漸關注DEI(多元、平等、共融)議題時,未必每一個人都能夠同理各族群的受歧視、被壓迫的處境。由藝術這樣軟性的介面去溝通深刻議題,挑戰公眾對現實的認知和理解,進而達到包容的目標。

  • 藝術作為一種促進社交的工具

後工業化時代,人們的生活、交通、訊息傳遞,都比以往更方便與快速,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變得疏離。藝術可以是彼此連結的可能,透過繪畫展覽、戲劇舞蹈演出,公共空間可以被重視與使用。包含公共空間對於老年人、婦女、幼童、身心障礙者,是否友善、安全、包容,甚至是綠化?把公共空間的想像還給在土地生活的人們,讓藝術家與參與者以創作、展覽作品,與人們再次聚集、凝聚社區精神。

看台灣的標竿企業用藝術說故事

台達電子做為電子電力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由核心業務出發,長期深耕「能源氣候」、「低碳住行」等議題。2022年由台達基金會舉辦的「地球.脈動中–生態與藝術特展」,便是藉由投影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探討地球生命與永續發展議題。過去氣候變遷議題嚴肅,大眾常透過媒體看見冰山倒塌等驚心動魄的畫面,往往感受無能為力。而台達電子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出地球孕育生命的奇蹟與美好,以及自然生態的宏偉。與永續主軸、品牌定位結合,台達電子從藝術為永續說故事,引起觀者迴響。

深耕公關傳播的頤德國際亦關注永續溝通,便在2020年成立的Gita.Art永續藝術平台,期待以藝術為介面,以美育為內涵,將理性的規範、艱澀的資訊傳遞給公眾。Gita.Art更已連續2年舉辦SDGs Art 展會,2023年將以「斯土斯人 盎然重生」為題,重現昔日人們依四季耕耘、順應時節轉換生活的美好意象,並藉由循環,實踐賦予物質重生的永續美學與價值,與觀者一同從藝術省思永續,並帶來改變。

(SDGs Art 2022 展覽/圖片來源:Gita.Art)

核稿:繆葶

資料來源: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world of sustainability communications

圖片來源:Anna Kolosyuk

延伸閱讀:

最新3項指南,示範企業如何精準永續溝通

【藝術CSR】悄悄告訴你…藝術CSR有多麼的神奇!

Posted on

【COP27系列】當藝術、文化成為一種永續態度時…

作者:Amy Lin

藝術具有強大的反省思辨、創意組合與情感影響力;而文化則是先民們長期積累的生活與生命智慧。真誠的愛、關懷與智慧,是促使人類掙脫短視功利、邁向文明進步的最大啟動因子。近年隨著永續發展思潮興起,關心環境或社會正義的全球文化藝術家們,正在發揮著無窮想像力和影響力,提醒世人建造未來永續生活環境,攸關「美學」的態度和精神氛圍,至關重要。

「藝術」與「文化」是被保護的對象,也是永續重建的指引

隨著越來越多藝術家們加入實踐氣候行動,世人逐漸認知到「藝術」和「文化」既是「被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重建永續」的核心指引。近年越來越多大型國際創新及永續會議,把藝術或文化元素融入活動其中,使得論壇會議於政策、科學、知性之外,更多了一分美學與感動。

COP26、杜拜世界博覽會皆如此,國內永續盛會台灣永續趨勢與分析發表會」亦從2021年起,舉辦SDGs Art 2021,首開亞洲先例,結合「藝術」與「永續」,更實踐藝術展覽的低碳行動,彰顯彼此激勵的加乘效應。藝術能夠感動人、觸發觀者思考,更能夠啟發觀者行動。而SDGs Art 展會正是以藝術為介面,讓永續扎根於企業文化,讓個人生活中有永續的理念。

SDGs Art 2022三大減碳行動,落實低碳藝展/來源:Gita.Art)

今年在埃及舉辦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7周邊街道、大廳和畫廊處處可見運用「藝術」或「文化遺產」影響「氣候行動」的美學案例。包括COP27的開幕典禮長達2小時,尾聲即是由表演團體以舞蹈肢體與字卡,利用前後互疊的剪影特殊效果,帶出「齊力實踐」的溫馨主題。

(COP27開幕典禮,舞者肢體和字卡重疊剪影效果,展現會議主題/來源:COP27

CHN提供應用軟體,推播COP27藝術文化活動

國際非政府組織「氣候遺產組織」(Climate Heritage Network, CHN)今年也與廠商合作,提供 Culture@COP27應用軟體,以工作清單方式,依照日期標誌出會議期間所有文化藝術活動,方便實體或線上參與。

非政府組織CHN提供軟體,方便參與COP27藝術文化活動/ 來源: Culture@COP27

英國畫家為COP27作畫

Jasmine Thompson created the artwork ahead of COP27 /來源:BBC

英國畫家Jasmine Thompson為COP27創作12幅畫作,表達她對氣候變遷的想法,主題包括環境保育、生物多樣性、聯合行動、氣候緊急。另一位英國藝術家Andy Council則描繪出家鄉英格蘭布里斯托2030年的景象,那是一座滿是樹木和綠色植物的青翠城市,建築物配備太陽能電池板,人們步行或騎著自行車穿梭於中。

(英國藝術家Andy Council為COP27完成一幅綠色未來的畫作/來源:BBC

今年COP27為期2周的會議期間,也分別訂定11個專題日,其中11月10日就是「青年及未來世代」專題日。同時,COP27針對年輕世代,特別規劃出「兒童暨青少年館」——無論是透過抗議行動,或者是繪畫、音樂、舞蹈、色彩繽紛的服裝等方式,提供年輕世代向全球政治領導人傳達信息的機會。

(COP27特別規劃兒童青少年館,牆面貼滿兒童信件和塗鴉/來源:UN

COP27「韌性中心」用創意增強氣候行動力量

而為了彌補COP會議正式談判以龜速前進、成效不彰的缺憾,COP會議從去年COP26開始設置「韌性中心」(Resilience Hub)——以企業、學術機構、民間團體、社區為對象,希望讓所有於氣候行動中展現出的絕佳創意、潛力與成就,都可以被世人看見,達到倡議合作、交流學習功效。這個兼具實體與線上的包容性空間,去年獲得了極大的成就,牢牢團結了全球各大洲的氣候行動者,於是今年更是卯足勁進行。

今年打造出的「韌性中心館」(Resilience Hub Pavilion),以「創意」和「互動」為訴求,邀請藝術家、漫畫家、時裝設計師、程式設計師,透過藝術作品、影音遊戲、VR技術,呈現多元文化氣候行動的參與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舉行的相關討論,也都上傳網站

「韌性中心」今年共策畫9個主題,其中之一就是「藝術、文化、文物和遺產」。主題規劃者亦來頭不小,包括:成立於2019年,矢志將藝術文化導入氣候行動的重量級非營利永續藝術機構「氣候遺產網絡」(Climate Heritage Network),以及成立於2006年倫敦赫赫有名的永續藝術慈善機構「茱莉的自行車」(Julie’s Bicycle)。

今年「韌性中心」所打造的創意互動空間。包括與「世界藝術論壇」(World Art Forum, WAF)合作多項永續藝術展覽;推出「團結之樹」讓觀眾互動添加樹葉和生物。另外還有9集播客特別節目、11個童話故事音頻,古埃及女神拼貼畫集體藝術工作坊,以及VR和遊戲區等。

(WAF設置團結之樹讓觀眾現場作畫/ 來源:COP27 Resilience Hub

其中展演的虛擬遊戲,包括:「來玩生態吧」《Eco》——在虛擬星球上透過成千上萬的動植物模擬,避免流星碰撞以合作創造文明。還有《花園故事》,一款以可愛造型葡萄為主人翁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者必須尋找資源、對抗入侵的腐敗,以恢復社區安寧。《花園故事》亦曾獲得11座獎項的肯定。

(2018年發行的《花園故事》遊戲,除奮鬥重建家園之外,還重視誠實與團結等特質/來源:Rose City Games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韌性中心」在一場全球各國經驗交流聚會,還邀請到矢志將「藝術」融入「永續」的作曲家、流行音樂歌手兼創業家AY Young在 COP27現場表演。AY Young是聯合國17位SDGs青年大使之一,他曾經為SDGs創作17首歌,同時也是全球第一位100%使用再生能源製作唱片的歌手。

(COP27韌性中心邀請矢志將藝術結合永續的流行音樂歌手AY Young現場表演激勵大家/來源:COP27

聯合國氣候冠軍隊:「藝術」開拓無限可能性,產生恆久影響

其實,這2年來聯合國在連結「藝術文化」與「減碳永續」做了許多努力。包括主動倡議「淨零競賽」(Race to Zero)與「韌性競賽」(Race to Resilience)。並且將這2項競賽的佼佼者組成「氣候冠軍隊」(Climate Champions Team),請他們做出更多的貢獻與示範。

「氣候冠軍隊」在2021年10月與非營利永續藝術機構ReGenesis合作,舉辦一項名為《未來迴聲》的數位化藝術展,共甄選出8位傑出藝術家和機構,主題涵蓋再生農業、太陽能、教育、社區參與。這些精采熟成的藝術家以其長期積累的創意養分,所完成的永續作品非常發人深省,值得連結欣賞。

  1. Doron Gazit
  2. Little Sun, founded by Olafur Eliasson
  3. Evelyn Anca
  4. Runa Ray
  5. Faraj Srour & Neomi Maggeni
  6. Øyvind Engevik (Engwind)
  7. Matteo Zamagni
  8. Jon Wreal

其中姑且以環境藝術家、活動家、工業設計師Doron Gazit為例。他所設計的「紅線專案」,在阿拉斯加、蒙特婁、加州、廢棄礦區、廢車場等地點拉起紅線,充分達到怵目驚心的警示效果。

藝術家在阿拉斯加、蒙特婁、加州拉起紅線,警示氣候變遷/來源:Doron Gazit

Evelyn Anca創作的眾多系列,其一便是利用廢棄物來創作藝術品,旨在提醒世人節制消費、勿製造垃圾。

(藝術家用廢棄物來創作美麗發人深省的作品/來源:Evelyn Anca

環保時裝設計師RUNA RAY所製作的海洋時裝、綠藻連身衣、圍巾,則甚受美國時裝協會成員、葛拉美獎得主的認可與青睞,

(環保時裝設計師以桉樹皮為材料設計時裝,呼籲保護自然生態/來源:Luna Ray

「氣候冠軍隊」認為,打造宜居星球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而藝術創造了全新的、無限擴展式的體驗和可能性,超越傳統由文字形成的規範和結構。藝術這種新的角度與觀察方式,能夠打動人心並且產生持久的影響。

至於法國一本關注當代藝術和環境的法英雙語線上月刊Impact Art News,也從2018年4月以來持續採訪,那些支持生態和SDGs相關的藝術家、策展活動和專案項目。

歐盟倡議「藝術」或「文化遺產」與「氣候變遷」著力最深

放眼國際,目前對於「藝術」或「文化遺產」結合「氣候變遷」,啟動最早、著力最深的機構當屬歐盟。歐盟對「藝術」或「文化遺產」曾經做出清晰的定義,並且早在2010年就啟動文化遺產和全球變遷聯合倡議計劃」(Joint Programming Initiative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Global Change, JPI CH)。

他們具體列出應受保護的對象,包括:

  1. 有形遺產:包括人工製品(例如考古發現、物品、繪畫)、建築物、構築物、景觀、城市和城鎮、工業、水下考古和遺址。這些涵蓋有形遺產所在的位置、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及建造遺產的所有材料,從史前岩石到尖端塑料和電子產品。
  2. 非物質遺產:包括社區、團體和個人創造、使用和代代相傳的社會和節日習俗、呈現形式、表達內容、知識和核心精神。「非物質遺產」涵蓋自發性和參與性的行動,對於文化的審視盤查、教育和保護具有功效,對當代社會挑戰(例如永續發展、社會凝聚力或文化多樣性)亦具有無形貢獻。
  3. 數位化遺產:包括文本、數據庫、靜態和動態圖像、影音視頻、圖形、軟體和網頁。這些數位化遺產中有些是針對有形既存的具體對象,透過掃描或轉換而創建的,有些則是以原始數位化的方式所創建。
  4. 自然遺產: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定義,從「科學」、「保育」或「自然美」的角度來看,對於受威脅之動物植物物種棲息地的「自然特徵」、「地質」和「地理」,具有價值性的自然遺址,以及其劃定的區域。範圍涵蓋私人和公共保護區,包括:自然區域、動物園、水族館和植物園、自然棲息地、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區或水庫。

該組織指出,除了自然老化以外,這些眾多的藝術「文化遺產」還面臨其它威脅:氣候變遷、污染、快速城市化、大眾旅遊、人為疏忽、故意破壞、恐怖主義。他們同時提出「遺產科學」(Heritage Science)的創新概念,希望借重人文、科學、工程跨領域學科的合作,讓藝術「文化遺產」同時扮演「妥善保護」與「指導重建」的雙重功效。

結論:「藝術」和「文化遺產」建立認同感和歸屬感

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藝術」和「文化遺產」是個人創造力和集體身份展現的核心元素。透過「藝術」及「文化遺產」,我們建立起社會或團體的共同價值觀、信仰、儀式、傳統和相處方式。這些無形資產以情感羈絆的方式,將人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就個人而言,它使人們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看完今年COP27於藝術」結合「永續」多元豐富、精彩創新的展現方式,也認知到「藝術」或「文化遺產」具有凝聚人心、指引永續重建方向的效益,未來台灣企業在舉辦各項重要活動時:周年慶、發表會、慶生會、尾牙,甚至是董事會、法說會、股東會,能否也考量納入藝術文化氣息呢?

核稿:繆葶

Posted on

台灣首度藝文大串連!組藝術聯盟、刻畫永續路徑圖

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圖取自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facebook

淨零這股風吹到藝術文化產業,在鋪天蓋地的永續聲浪中,台灣藝術文化圈的各方專家自發性的集結成立「台灣藝術永續聯盟」 ,為台灣藝文產業構築美好的永續之道!

2020年在倫敦成立的畫廊氣候聯盟,為畫廊的氣候行動訂下2030減碳50%的目標,也提出了綠色畫廊營運準則。然而,除了畫廊之外的藝術文化產業,還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支撐所有作品與展演的協力機構、合作廠商。這些都還沒有明確的氣候行動想法,一時也無具體且共通性的永續策略思維。

相較於科技製造、傳統產業、金融與服務業紛紛將ESG導入於營運體制中,開始自身碳盤查,進而訂定減碳目標,朝淨零邁開步伐,藝文產業的動作似乎是慢了些。

為環境永續,催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

所幸,2022年文策院委託藝科智庫進行《台灣「綠色畫廊」行動方案前導研究》,彙整多場國內專家諮詢與座談,以及問卷調查結果,依據過去推動藝文政策的經驗,成立倡議組織或推動平台。提供碳足跡計算器、實踐方案、諮詢等服務,以及作為政策遊說之組織,是推動國內藝術界實踐永續發展的第一步。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由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協調各方藝文組織,包括畫廊協會、視覺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聯盟、文化法學會以及台北藝術大學等機構,為推動台灣藝術永續的實體作為,展開密切討論,終於在本月台北藝博展覽期間,正式催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並推舉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為聯盟第一任主席。

圖/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被推選為「台灣藝術永續聯盟」第一任主席。圖取自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facebook

動起來!藝術圈也要盤查碳足跡

這使人想到歷史上的新樂府運動,唐代中葉安史之亂後政治腐敗、社會不安,彼時詩詞過度注重詞藻雕琢與華麗表現,以致內容空泛。當時元稹、白居易等人提倡新樂府運動,希望透過文學改革反映百姓生活疾苦和時局弊端,藉由新樂府以強化詩歌的社會功能與端正風氣。

時空背景不同,古時文人雅士挺身而出為振興起弊;現時台灣藝文之士為共同永續謀求解方,以求環境發展、社會共好。此種心意與行動皆來自於藝術文化人天生的使命感。

為落實藝術永續行動,台灣藝術永續聯盟成立理監事會及執行團隊,提出綠色宣言與行動計劃,同時也訂出具體工作項目,準備發展基礎碳計算器、協助藝文機構鑑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此外,設立相關資訊平台、協助藝文個人及工作機構轉型,以及培育藝文永續專業人才。

當科技進步得太快,大家爭先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快樂之際,因為經驗法則不足,時而出現價值混亂或判斷莫衷一是,就需仰賴清明公正、心誠意真的有志之士。大家以公眾利益為唯一目標,以謙和支持為溝通態度,提出意見和解方,這正是此次在短時間內成功催生此聯盟的最大關鍵。

熱情與使命感是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共通特質,藝術文化工作者對時勢與社會環境變化更有豐富的敏銳感知。正因如此,當察覺到必需起而行時,便能很快的將想法轉換為行動。

這次台灣藝術永續聯盟成立,僅是引導藝文領域躍進淨零永續大行列,待接下來的各項行動方案陸續展開時,台灣藝術的永續大戲就要輪番登場,值得拭目以待。

轉載自ESG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