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與災害頻繁,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是全球政府及企業面臨的急迫議題。隨著各大產業,科技、金融、製造等各產業紛紛提出淨零排放承諾,及交出持續減碳的成績單,藝術產業也不應置身事外。從蔡國強策劃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到近幾年成為國際藝術標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都顯示著,藝術不僅活絡地方發展,更可以喚起人們對於社會、環境、人性議題的關注。不過,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行動,台灣藝術產業仍屬於相對落後狀態。
「SDGs Art 永續藝術對話: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研討會邀請獨立策展人兼國藝會董事胡永芬、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帶來產業觀察。邀請到BCSD Taiwan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擔任座談主持人,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獨立策展人王焜生及水墨藝術家羅盈嘉擔任與談人,探討藝術產業應採取氣候行動方法與貢獻,共同透過永續與藝術的對話,找到最佳解方。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則帶來豐富的全球標竿企業與藝術合作案例,同時以案例探討藝術與企業CSR專案的連結,應如何彰顯企業永續價值,並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提供與會者參考。
長期支持全球各大博覽會,包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及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的瑞士銀行(UBS),透過收藏、贊助及展覽與藝術家們合作。在過去60年來,瑞銀在全球區域透過小型藝術品收藏,或委託該地藝術家創作出展現各區域特色的作品,以豐富收藏。同時瑞銀也將藏品展出,如2005年於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展出收藏品,顯示著藝術已深植入瑞銀的DNA中。
全球最大時尚奢侈品銷售集團LVMH,則是將集團經營與藝術業務分開,創立「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Louis Vuitton Foundation)成立美術館,專門展列收藏。而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租賃的公共土地,將在2062年合約到期時,將土地及建築物所有權將轉回巴黎市政府手中。另外,珠寶與製錶品牌卡地亞(Catier)則是以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先內部策劃展覽,再將展覽移至世界各地舉行,如2021年6月於上海展出的「古董珍藏系列」。
跨國企業以建立美術館等形式型塑組織文化,並為利害關係人帶來附加價值。另一方面,餐飲、酒店管理(hospitality industry)品牌亦透過藝術為其品牌加值。ABSOLUT VODKA則創立Absolut Art Award,為藝術家和藝術作家提供了完成創作所需的支持,與藝術產生連結。Ruinart酒莊則委託藝術家創作,透過藝術傳遞自己的理念,如2021年委託Tomás Saraceno 創作Aerocene project,深切反映出品牌(如溫度上升致使葡萄收成提早)與氣候變遷關連。而Red bull 則是透過贊助藝術實驗活動,傳達出富含積極與創意的品牌特質。企業透過贊助或委託創作,開啟了藝術與品牌的自我對話,期待消費者可以將品牌與藝術聯想在一起,同時有助於藝術發展。
Robin Peckham也提到了全球許多知名藝術家創作,透過作品激起眾人對環境的省思。 世界知名視覺裝置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在2003年於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Museum)展出的《氣象計畫》( The weather project ),在室內空間中重現天氣、氣候的變化,讓觀者比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更真切的天氣事件的與大自然力量。奈及利亞藝術家Otobong Nkanga則對於環境極其敏銳,並擅於從生活與大自然中,如礦物質、植物、 泥、 人取材,作品反映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大型藝術博覽會亦對永續多有著墨,Robin Peckham表示,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一直以「永續」(sustainability)作為營運目標與宗旨,除了減少一次性的消耗、重複使用材料外,也透過藝術作品傳達概念主題。在2021年舉辦的台北當代也展出多項與永續相關的藝術作品,如艾未未的《行之道》,關注全球難民與反思戰爭議題、豪華朗機工的《日光域》以數百個回收玻璃瓶構成,充滿著環保永續意識等。另外展覽同時響應 「#TOGETHERBAND 計畫」,以回收的海洋廢棄塑料及沒收的非法武器,製作17色的特製手環,象徵並呼應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最後,Robin Peckham也提醒,藝術應與企業本業結合,彼此相互輝映,並非「漂綠(Green-washing)」,為企業建立全新的形象。更是透過創作者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介入企業文化、社會實踐,將人們聯絡起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