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

【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研討會系列報導三】永續跨界對話: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與影響力

(「SDGs Art永續藝術對話: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講者、主持人及與談人,左至右,策展人王焜生、獨立策展人兼國藝會董事胡永芬、藝術家羅盈嘉、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 BCSD Taiwan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共同為與會者討論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圖片來源:Gita.Art)

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與災害頻繁,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是全球政府及企業面臨的急迫議題。隨著各大產業,科技、金融、製造等各產業紛紛提出淨零排放承諾,及交出持續減碳的成績單,藝術產業也不應置身事外。從蔡國強策劃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到近幾年成為國際藝術標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都顯示著,藝術不僅活絡地方發展,更可以喚起人們對於社會、環境、人性議題的關注。不過,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行動,台灣藝術產業仍屬於相對落後狀態。

「SDGs Art 永續藝術對話: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研討會邀請獨立策展人兼國藝會董事胡永芬、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帶來產業觀察。邀請到BCSD Taiwan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擔任座談主持人,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獨立策展人王焜生及水墨藝術家羅盈嘉擔任與談人,探討藝術產業應採取氣候行動方法與貢獻,共同透過永續與藝術的對話,找到最佳解方。

CSRone永續智庫、Gita.Art藝術平台嚴德芬:以藝術為介面,為企業永續帶來溫度、點燃熱情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藝術平台創辦人嚴德芬/圖片來源:Gita.Art)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藝術平台創辦人嚴德芬指出,自2007年深耕企業永續發展到至今,許多方法學、揭露架構(framework)、專業術語、方法學等資訊萌發。然而在多年的觀察下,深刻體認到少了一個可被點燃的熱情,而藝術是極佳的介面,讓永續從此不僅是規範和框架和壓力,更是能啟發感動的文化與難忘的美感,甚至是個人的生活中。

已連續舉辦兩年的SDGs Art,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17項目標為主軸,以藝術為介面,傳遞永續精神。今年則以「氣候飛輪下的大地生息」為題,從藝術家之眼,以木雕、繪畫等手法,探討氣候變遷議題。SDGs Art 2022更實際盤查碳足跡,期望透過低碳藝展初步實踐,引發更多藝術文化領域的低碳創意作為。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從大地氣候變化,看見藝術產業氣候風險

談起關心藝術產業的氣候變遷議題,始自於2002年納莉颱風,當時造成台北捷運淹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新臺幣;以及2008年8月在颱風警報的影響下,台北藝博是否要停辦。這些事件的發生,讓時任畫廊協會秘書長的石隆意識到,不只是科技大廠,藝術產業也開始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且近幾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越來越密集災損害程度越來越高,讓多數位在一樓的畫廊面臨淹水的風險。

因此,石隆盛建議,政府部會如文策院、文化部應正視藝術產業的氣候風險,並成立專責機構推動藝術產業邁向淨零排放。目前文策院已逐步推動「綠色畫廊執行方案」,然仍需各界通力合作。石隆盛也特別分析,藝術圈不能閉門造車,應當跨領域合作,如國外案例,旨在推動藝文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創意蘇格蘭(Creative Scotland),便廣邀環境工程背景人才合作,協助計算探足跡、設計減排方案等。儘管目前台灣藝術產業的營業規模相對其他產業低,未感受到迫切減碳需求,然而在各國積極佈局淨零排放的目標下,在不久的未來,政府將會對藝術產業明訂減排規定。同時國際性的藝博會也可能以碳排放設立參展門檻,換言之藝文團隊現在若不積極面對,將會面對更多門檻與障礙。

(SDGs Art 2022 展場一隅/圖片來源:Gita.Art)

獨立策展人王焜生:實踐低碳藝術展覽的理想與挑戰

作為SDGs Art 2021 及 SDGs Art 2022的策展人,王焜生表示,籌備低碳藝展的挑戰之一便是展覽空間,必須在既有的空間限制下落實低碳的理想。因此,籌辦SDGs Art 2022時,選擇於綠建築政大公企中心流光中庭舉行,讓自然光從天井流入,便可大幅減少燈光的使用,以光影變化呈現作品的質地與自然,與策展論述「氣候變遷」遙相呼應。

另外,展覽的整個材料使用上,則是不採用傳統展版,而是租用桁架(truss),可再重複利用。使用生物分解帆布,結束後可再利用,或直接捐給農家使用於農田中自然分解。而在作品挑選上,邀約的六位藝術家橫跨台灣兩個世代,都不約而同在藝術創作與斜槓的職業生活中,將永續的精神融入。且這19件作品皆非為了此次展覽新創,使用非破壞環境的媒材,同時呈現台灣山海變遷的痕跡。

王焜生也表示,永續藝術並非只是作主題本身,而是包含整個策展的過程。在未來也期待見到,作品並非只被掛在漆成白色、完整的牆面上,而同樣有機會出現在曾經被破壞的空間展出,重現過去的環境的歷史,讓作品與環境彼此對話,也讓觀者感受自然的氣息,真正實踐藝術的「社會責任」。

水墨藝術家羅盈嘉:創作主題與使用媒材永續,讓作品對環境好

羅盈嘉的作品,多以景物為題,從身體的移動中,紀錄移動的路途上種種,消逝的樹林、河水溪流與動物等,現實與記憶相互交融。而細膩的筆觸,依託著對風景、自然的情感與依戀。

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羅盈嘉表示,「永續」是一條大路的概念,匯集生活、思考習慣或創作主題,而若藝術家已經關注永續議題,那會在生活實踐或是藝術創作上很好的開始。談到藝術創作上如何永續,包含了「媒材使用」與「創作主題」兩面向,她舉例,國外曾有藝術家用碳、泥土或灰燼等大自然的物質作為媒材;或是利用廢墟作為場地,觸發觀對者感受環境與作品間的關係。而談到自己的實踐方式,他笑稱是捨不得,捨不得把材料丟掉,捨不得把畫筆丟掉,在丟掉後又再找回來看看有沒有新的可能,或是將材料包裝減少。

(SDGs Art 2022 展場一隅/圖片來源:Gita.Ar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