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看「永續」如何影響藝術圈

2021年對世界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除了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並承諾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歐盟宣布於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各國與各企業逐一提出碳中和或淨零碳排(Net Zero)的目標。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了國際大型畫廊與拍賣行中,紛紛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並提出對應政策。

本文專訪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長期深耕文化藝術政策發展與產業研究,並曾任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與畫廊協會秘書長等,相關研究與發展單位負責人,擁有豐富的產業經驗。同時,石隆盛執行長為首批推動臺灣畫廊走向藝術永續的推手,積極倡議畫廊與國際接軌,將氣候變遷融入至營運中。

當永續之風吹拂:畫廊氣候聯盟成立

受訪人/藝科智庫執行長 石隆盛

國際指標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2020年於邁阿密分點舉辦時,其一亮點為將氣候變遷的概念融入策展中。邁阿密地處低窪,未來極有可能被海水淹沒,藝術家與策展人們透過此次機會,探討氣候變遷議題。而前一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亦針對「當代藝術中的碳足跡」與「性別平等」多項議題,開設工作坊討論,積極將永續的議題帶入藝術圈中。

這股永續之風,事實上早已吹進藝術圈。在拍賣行方,佳士得(Christie’s)於2021年3月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淨零碳排。同時佳士得也早已揭露2019年碳排放數據,可見其邁向永續的雄心。

在畫廊方,除了致力於環境保育計畫外,亦於2020年成立非政府組織「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昭示著另一個時代來臨。該聯盟由畫商湯瑪斯.岱恩(Thomas Dane)、凱特.麥蓋瑞(Kate MacGarry)與藝術軟體公司Artlogic創辦人彼得.查特(Peter Chater)等人發起,於倫敦成立,目標於2030年至少減少50% 的碳排放。目前已有超過百餘家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參與,其中成員不乏國際頂級畫廊,包含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卓納畫廊(David Zuwirner),與塔德斯.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等。而畫廊氣候聯盟在2021年4月,於柏林開啟分部,未來計畫將分部拓展至紐約及洛杉磯,積極向全球各地畫廊推廣,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營運中。        

畫廊氣候聯盟,不僅作為倡議組織,邀請藝術家、畫廊、藏家自由加入,並整合資源,提供線上免費的碳足跡計算機、二手資源交換與減碳解決方案,協助畫廊在有限的資源底下,為環境盡一分心力。作為一個跨組織的行動,畫廊氣候聯盟實現了對「綠色畫廊」的想像:以減少碳排,為環境創造一抹綠而努力。

臺灣畫廊與永續的距離:關注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竹林山水》局部, 100cm x 300cm,繪畫。景觀設計師安庾心作品,以世界不同地域的竹子,探索文化反思、自我與他者的關係。
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以世界為市場的畫廊或藝術拍賣商,無不開始重視氣候變遷議題。除了回應《巴黎協定》,致力於減緩氣候變遷風險的目標外,更是實踐對永續發展的責任。可惜臺灣的畫廊,目前對於氣候變遷等議題仍未見關心與作為,未來若是市場方出現需求,恐將疲於應付。

不過,相比於國外經驗,在臺灣落實的確有難度,當中面對的困境可能包含,缺少永續相關人才投入、對永續概念的不理解,以及畫廊本身的態度。針對此困境,石隆盛執行長建議,可先由策略面向著手。臺灣畫廊多如中小型企業方式運作,若是比照國外經驗,直接設立一位「永續發展主管」,便心有餘而力不足。反而若是以橫向集結各畫廊,成立相關永續協會,共享專業永續知識,如溫室氣體盤查、申請ISO認證經驗等,困難度將會減低。此類似於歐洲「畫廊氣候聯盟」,將對畫廊整體發展帶來莫大助益。

另外,單一畫廊亦可朝向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為目標,從畫廊營運,減低資源包材資源、藝博會參與的運輸工具與人員的移動,或是參與通用的國際認證,如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開始,減低展覽對生態環境、社區與當地經濟衝擊。不只對畫廊接軌國際,或是對於增加企業、專注永續發展的收藏家方面,都將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總結而言,對畫廊本身,以準則開始,並透過能源面,減少碳排放;材料面,減低畫材包裝與使用環保裱褙材料;運作面,使用低碳排交通與策展方式;最後,監測整體行為,並做為未來改善方針。針對整體產業,若共享專業資源與經驗,將會是可行方法。 石隆盛執行長亦建議,除了畫廊本身作為外,政府應該也扮演推動的角色,以漸進式政策,從鼓勵到強制,一步步協助畫廊邁向世界共同的目標 – 「碳中和」與「淨零碳排」。

廢棄的媒材、永續的藝術

《水中之影》全景與SDGs Art展會介紹, 100x 280x 30cm,壓克力彩、菩提木。義大利藝術家威利˙維傑納 (Willy Verginer)作品,以菩提原木雕刻,關注兒童與海洋生態、水資源與生活空間議題。
於2021年3月臺北SDGs Art展出。攝影:蕭幃軒。

除了畫廊營運外,在藝術創作上,以「永續發展」為創作題材早已存於歷史。藝術家面對人權、性別、社會階級等議題,都以不同的創作媒材表達對於議題的關心,甚至在藝術史上具有一席之地。藝術家徐冰利用廢棄的建築材料,創作作品《鳳凰》,曾於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與紐約高地聖約翰主教座堂展出。作品以勞動、階級為關懷,促使觀眾反思當代社會。

另外,在策展方面,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策展人,以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 goal)為策展主題挑選作品,呼應17項目標。2021年3月,知名策展人王琨生攜手創意總監嚴德芬,於臺北舉行亞洲首次的SDGs Art展會,邀請藝術家常陵、安庾心、 林品玄團隊、Willy Verginer與吳寬墩醫師作品展出。使用媒材涵蓋雕塑、數位投影與繪畫,議題關懷人權、宗教、海洋等,大獲好評。同年4月底,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於日本北九州市舉辦了為期11天的「未來創意藝術節ART for SDGs」( ART for SDGs:Kitakyushu Art Festival)。展覽選入日本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議題關懷環境醫藥、多元社會發展與最新科技應用。藝術節旨在超越傳統的藝術界限,打造學習和娛樂的新平台。北九州市曾於2018年入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SDGs 模範城市,同時北九洲市素以名勝古蹟聞名,古典與永續相遇,別具新裁。        

從創作者到策展人逐漸興起對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視,並透過軟性的藝術為介面喚醒眾人對於環境、社會等議題的重視,希望創造共好的未來。

為畫廊設計一個綠色的未來

畫廊將永續發展的概念落入到營運策略中,不是一件易事。如同臺灣許多永續企業模範生,是由於上下游供應鏈壓力,或是法規規範而開始落實。然而,通過努力,這些企業也逐漸成為永續領域的標竿,引著領臺灣各方面的發展,且其營運績效也相對較亮眼。

而全球各大畫廊也面對著永續意識的崛起,積極回應世界的潮流。從國際指標的藝博會,到畫廊氣候聯盟成立,以及越來越多相關藝術作品、策展活動出現,無不指向著永續藝術的發展,與畫廊在營運上落實永續管理的趨勢。或許目前仍不是畫廊營運的主要目標,但可以期盼的是,我們將看到一個共同的綠色未來!

Posted on

拾光撿影:永續浪潮中影像的影響力

你的手機或電腦上有YouTube或Netflix?短至3分鐘的影片,長至4小時的電影,總是勾起人們的情緒,不管是喜樂、悲傷、憤怒與無力,電影的魅力總是讓人身陷其中,彷彿透過鏡頭有了一雙翅膀,而看到許多不同風景。

近年來伴隨著永續意識的興起,以「永續」作為影展題材,在全球多有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英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央電視台創辦的tve(television for the environment),是一家以環境影視為主的慈善機構,所設立的影視永續獎項今年也即將邁入第十屆。知名Netflix原創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在2020年的tve國際永續影視獎(暫譯),也獲得提名獎項類別(Nominated Award Categories)的榮譽。 不過,你是否有看過或接觸過,以永續為題材的電影嗎?永續主題電影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題材,紀錄人間故事,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向社會、世界傳遞永續的概念與感動。本文專訪熟捻各式影片製作的導演李崗與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探討永續題材為主的微電影影展金鵰獎,如何為台灣喚起永續意識;並以世界影視巨頭 – Netflix以影片宣告永續的承諾,以及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將外籍移工的關懷影片,成就企業發揮永續影響力的目標和氣魄。

永續題材 真誠為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亦於2017年成立「金鵰獎」,獎項包含「年度十大永續微電影」、「評審特別獎」與「網路最佳人氣獎」。有別於一般影展,金鵰獎鼓勵企業組織以8分鐘內的微電影宣傳永續的理念和成果,發揮其永續的影響力,並邀請影視專家和深耕永續界人士擔任評審。已邁入第五屆的金鵰獎,敘事與影像處理更臻成熟,呈現的方式愈趨多元,有紀錄片、有劇情片與動畫片。

受訪人/李崗導演
來源: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影視產業多年,滿心人文情懷的李崗導演闡述,電影是個 「夢」工廠,一個製造夢想和假象的工廠。只要有攝影機的存在,就是一種表演或是片段的紀錄,可以說是假象的製造。但若拍攝影片的起心動念是真誠的,那麼相較之下,真誠要比「真象」重要多;何況人們需要「假象(影像)」去連結他們的夢,他們的信念或價值觀。對應到真實的世界,假的事物總是帶給人比擬真實事物的深刻,更是觀眾對於自己生活與情感的映射。另一方面,電影的製作技術,是構成一部好電影的關鍵,且過往金鵰獎的作品在技術上一向不錯,但其中最重要的靈魂 – 內容與文化連結而產生的影響力,更是不可或缺的。李崗導演也特別強調,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他更在意影片背後的誠意、創意與提供給觀眾的思考空間。

金鵰獎的存在不僅是賦予企業一個使命感,鼓勵企業往良善面追求,更是提升人們對於永續議題的瞭解,像李崗導演對第五屆年度最佳影片獎,全球人壽《娘家永在》,訴說失去家庭兒童的故事,印象深刻。

影像背後的永續動能:Netflix的淨零承諾、索尼的環保運作和台灣福興的移工圓夢計畫

從事永續溝通多年,同樣參與了五屆金鵰獎評審工作的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表示,這些年來,永續雖然蔚為顯學,各界都十分注重,更與企業營運緊密結合,但如何使永續的理念、價值以及已是全球共識的SDGs發揮真實影響力,改善環境和社會,合宜有效的溝通宣傳方式至是關鍵。這也就是創立金鵰獎,廣泛深刻宣傳永續故事和理念的初衷。

受訪人/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
來源:CSRone永續智庫提供

但是至今,永續的內容總是圍繞著規範、標準、案例等嚴肅的內容,使一般人難以親近。於是,有心人期盼能有更具創意,撼動人心,留下印象的溝通和傳播媒介,因此後續推動企業以微電影的方式,呈現他們在永續的績效和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永續是每一個國家、產業和企業都須認真看待和落實的,藝術和影視產業不但不會缺席,更將發揮其媒介特性,提升永續影響力廣度和深度的能量。

全球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在2022年要達到碳排淨零承諾的短片,是值得參考的國際案例,無論是拍攝品質、呈現效果和影響力都讓人印象深刻。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幾年前索尼影視娛樂在拍攝《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期間,聘用了Earth Angel來落實片場的永續相關執行,最後成功達到52%的廢棄物回收率。回收了近50頓木材、鋼及玻璃等材料,並能重複使用於未來的片場,且提供社區庇護所近6000餐,更獲得碳中和認證。最重要的是,在片場落實永續,還讓索尼影視娛樂節省了40萬美金!

在社會面向,台灣脫穎而出的成功案例:第五屆金鵰獎獲得評審特別獎的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以在台的外籍移工為題材,拍攝感人故事。

台灣福興以投資的角度,而非回饋社會的角度拍攝了《BetterUP移工圓夢計畫》。影片描述台灣福興約25年前開始雇用菲律賓移工,而依現行台灣法令規定,外藉移工最長只能待在台灣工作12年,但移工返國後經常再二度出國工作。考量到曾經的員工要二度受離鄉背井之苦,台灣福興想到要對移工們培養專長、增加個人能力。於是,與One Forty(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合作,特別以200多位目前在福興工作的菲律賓員工為對象量身設計學習教材,啟動週六培力課程,開放移工自由報名參加。且之後又開發線上課程,開放非台灣福興之菲律賓移工參加。基金會執行長林宜錚表示:拍攝影片的目的是希望突顯外籍移工的議題,讓更多雇主重視,並改變社會對移工的觀感。在這個年輕世代普遍卻步投入勞動力工作的今日,移工是重要的關鍵勞動力的支持,且移工招募在國際間也是相當競爭。所以對企業而言,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拍攝影片另一具體的效益是增加招募移工的競爭力;此外,善待移工有助招募,同時也幫助了公司文化的正面提升。

台灣福興與One Forty 量身設計第三次移工培力課程
來源:台灣福興提供

林執行長也表示為移工圓夢的夢想拼貼計劃,並非事前設定好目標後再執行,是在培力員工的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來的。影片中相隔27年未見的父子檔在台灣驚喜重逢後,公司還安排了5天4夜的台灣旅行當作禮物,這是拍攝微電影之外由基金會自行延伸的計劃,後續的感動也在各個角落發酵。

無關漂綠 真心誠現

企業為了品牌而投入永續的傳遞,透過影像,發揮永續的影響力是件絕佳的好事,大企業有時會擔心被貼上「漂綠」的標籤。對此,李崗導演語重心長的箴言「真誠重於真象」,就十分受用!內容和起心動念的拍攝初衷必須以誠與真為基石,加上有穿透力的溝通,這樣更能將對想傳遞的信念或故事傳播出去並產生實質的影響力!

永續發展已逐漸成熟,各行各業要將自身的永續策略與作為以及績效,作為和利害關係人溝通、互動甚至議合,影視是最適合,也是最影像時代最能觸及群眾的媒介和方式。影視產業在這方興未艾的永續浪潮中,必有一席之地。

Posted on

走近現代美學生活:關於廚具的新想像

「全世界我最喜歡的地方大概就是廚房。」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廚房中安放受困的心靈。

廚房,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是埋藏在屋內的一角,瀰漫著油煙,更充斥著各樣濃厚食材混合的氣味。有時,給人的觀感更如打仗一般,抽油煙機轟隆聲、堆積如山的碗盤、各樣廚餘菜渣的味道,種種情境讓人卻步。

不過,近幾年來,廚房漸漸地取代了客廳,成了家的療癒之處。

「希望廚房是一個可以聚集家人的地方,就像說,一起來包水餃一樣,大家優雅生活,健康享受!」皆為廣告業出身的世磊實業謝維雄總經理與劉光萱顧問親切好客,深刻明白現代人們生活忙碌,與追求優雅美學、節能減碳及智慧生活的訴求。

以導入現代化廚具,讓廚房變得簡潔舒適,世磊實業代理國際進口高級廚衛設備,包含三合一微蒸烤萬用爐、廚餘機與氣泡水設備等。代理上考慮的不只是美學體驗,更是關注於環境友善、使用者健康,同時兼顧雅致的生活。

在功能上做加法,在空間上做減法。如廚房水龍頭中,一個出水口可以打出冷水、氣泡水與不同溫度的熱水,這樣的設計不僅大幅減低燃燒熱水的碳排放,也同時兼顧了美觀設計。除此之外,世磊實業還自行研發氣泡水設備,濾除氯氣。因此除了飲用安全,在清洗蔬果時更可安心去除農藥。這樣的設計期望達到「每個人都有使用純淨水的權利」,此理想更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六項「淨水與衛生」,使大家都能享用安全純淨的飲用水。

世磊實業引進三分管出水淨水設備,擁有提供冷水、起泡水及不同溫度熱水的功能

這樣的精神展現在世磊實業近期向林品玄團隊所收藏的數位藝術創作。這件作品呈現藝術家關注全球暖化的議題,《你家的冰山》畫面中的北極熊和冰山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天氣溫度、空氣品質、濕度及風改變。透過即時影像與環境的連動改變,觀賞者仿若與北極熊同站在冰山上,或實際在當地漫步,感受環境的流動。而採訪世磊實業當天下午天氣炎熱,剛好看到北極熊站在小小的冰山上,底下還有隨機出現的魚群爭先恐後地覓食。

世磊事業謝維雄總經理與數位藝術作品《你家的冰山》於台北旗艦店入口迎賓處合影

世磊實業將此收藏展示在台北旗艦店入口迎賓處,當全球客戶拜訪時,可以選擇客戶所屬的國家或地區,一解思鄉之愁,同時體現對於「淨水」議題的關注。

生活的美學,不是遠在天邊的想像。而廚房不僅是滿足基本需求,更是一種璀璨的昇華。世磊實業的使命猶如我們Gita.Art的遠景,希望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健康、優雅與永續。

作品資訊:《你家的冰山》
藝術家:林品玄團隊(Rick Lin and team)
我們想傳達對全球暖化的省思,但是真正冰山的變化速度是相對緩慢的。為了真切的感受冰山的融化,透過程式語言運算,加速冰山變化的時間序列,即時3D成像,時時取得天氣溫度來改變冰山的大小,天氣熱,冰山融化,天氣冷,冰山長大,畫面也會隨著不同的時間變化不同的色彩,隨機出現的魚群聚集到這片水域爭先恐後地覓食。冰山上有一隻北極熊,悠閒的在冰上棲息,當氣溫炎熱到一個程度以上,冰山會變得很小,小到連北極熊都必須悲傷地站在水裡。隨著窗外的風,冰山會慢慢的飄向畫面不同位置。背後的天空也會隨著空氣PM2.5的品質好壞時而清澈,時而模糊。但當空氣變得非常糟,畫面裡的生物也會靜悄悄的多起來,天空偶爾會飄起雪來,告訴我們,外面快下雨(濕度)了。全球暖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了,你不相信?我把冰山送到你家。

Posted on

創意監製嚴德芬與策展人王焜生的對談

嚴德芬 (Gennie):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前是全球的永續共識,有清楚明確的規劃,也是在2030年前人類應共同努力達到的永續目標。無獨有偶,WEF世界經濟論壇在2020年Well Being Series中也點出了藝術在這不確定的年代有強大的療癒功能,讓生活更有意義。本次策展我們不用「永續」,而是以「SDGs Art」來命名,希望在提醒大家的永續共識時,也藉藝術傳遞對永續生活型態的一個理想。

王焜生 (Emerson):

藝術展覽多以影像、圖像方式理解,直覺式的傳遞藝術的魅力。影像可將視覺所見之物紀錄於腦中,而藝術並非教條式的僅以文字或語言闡述理念,而以成長背景與經驗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

過去藝術博覽會等策展工作時經常感受到,對整體環境的破壞很大也極度的浪費資源。如展板、料件等在結束展覽時,大多都會直接丟棄,因此「永續藝術」這個想法自2015年左右就浮現。雖然多年來「永續」的想法一直在我腦中,我不直接以「環境保護」為主題,而是希望在策展的過程中就傳遞環保、環境資訊;像是過去在策展過程中,透過分享概念給合作的設計師,希望在不浪費過多資源的情況下,也讓參觀者深刻感受藝術融合永續精神,而非把藝術與日常生活區隔開。

自2017年起,我做了很多不同的藝術展覽,也跨界融合各種議題與產業;其中包含:流行時尚、珠寶設計、汽車等策展;策展過程不是在思考如何減少浪費,而是以不同方式去做環保策展處理。這樣的想法,我覺得慢慢可以成為社會與環境之間相互交融的媒介。因為如此,Gennie跟我說明她的想法時,我能馬上理解這個觀念與理想。

關於策展中藝術家的選擇,我都是比較重視「機緣」,到了一個契合的時機點,我會知道哪些作品較適合本次策展的主題,有些藝術家認識很久,卻不一定實際合作過。策展並非單純只是為了展覽才有作品的產出或者只是展覽本身的呈現,其中更包含了策展人如何實踐、傳遞想法給與會者。以CSR而言,過去很常看見環境策展,但社會層面的似乎較少,歐洲自20年前即開始出現移民、勞工、性別的議題在當代藝術展覽。此外,對於社會議題,過去也較常見用文字等方式傳遞,本次則希望找到適合的藝術家,以更圖像的藝術方式呈現。

藝術家常陵,留學法國巴黎期間師事當代觀念藝術家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雕刻家維爾慕(Jean-Luc Vilmouth)及俾斯塔蒙特(Jean-Marc Bustamante) ,回台灣之後,社會尚且不太能理解行為藝術,所以他改以中國山水畫的方式,去傳遞生活與消費習慣的改變;他談論的主題包含了資本主義(例如「貴婦與狗」,從類似於電影蒙太奇之影像討論萬物皆平等的概念)、戰爭、漁村變遷,以及人口遷徙和外移等議題的「大玄玄會社會」系列 。挑選他的作品是希望這個展覽並非是作品本身直白式的說明,而是讓企業界認識概念的同時,也希望藝術圈能夠認同並加入。

台大醫學院吳寬墩醫師過去曾在醫學院中規劃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通識課程,也邀請我每學期去對醫學院的學生談論文化藝術。從這個過程中我了解到他是一個極有人文藝術涵養的醫生,其畫風類似於印象派。他也開始花時間研讀西洋歷史(關於宗教與戰爭),希望透過繪畫傳達理念。當Gennie跟我提SDGs Art策展的時候,我腦中就出現了這位藝術創作者。

安庾心,是景觀設計師,但他對於環境的理解很深刻。他的成長歷程遍及亞州、非洲和美國;從野生動物開始,在紐約MVVA參與建築設計工作,到中國研究竹林建築。他的繪畫中,談論了人們如何回歸到自然環境中。我希望可以藉重他的觀念,從這次展覽現場的設計,融合多年來我希望有減少展板、材料等因而產生的資源浪費。

來自義大利的Willy Verginer去年已跟他合作過。當時在高雄策展,希望有國外藝術家來談論海洋生態。因此,他雕塑作品的部分,旁邊有個橡皮圈與木棧板,而人因進入被汙染的海洋,所以下半身變成了橘紅色。這個作品本身採用的就是原木,以一整塊的原木去雕刻。這個作品不只本身在傳遞環境概念,而是在整個創作歷程中的思考,並非為了展覽的主題而特別進行的創作。

藝術創作有可能危害環境,比如顏料的產生、大地藝術需要透過實際上改變了環境本來的生態…等。透過這次的主題展覽,希望提醒兼顧環境永續的命題;展覽本身就是生活美學的傳遞,並非只是以「符合大眾對於藝術或美學的想像」進行策展,而是希望引導大家從另一個方式、角度欣賞藝術。除了清楚表達寓意的藝術作品之外,留下思考的空間更能延伸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