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 文 王玲珉(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策略發展總監)
原本棄置於山野林間的樹皮木材,在雕塑藝術家梁平正手中,幻變成迎風飄動的作品《飛書》;王國仁的《生機》處處可見對土地和生活的澎湃熱情。綠色風潮之下,愈來愈多藝術家透過創作展現對永續的盼望。
- 2020年「畫廊氣候聯盟」在倫敦成立,喊出2030年減少50%碳排放的目標
- 藝術圈和環境專家成立協力組織,建立藝展碳足跡資料庫,並建構藝術產業低碳解決方案
- 串連畫廊同業成立共同永續推動組織,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
自人類文明發展、社會形成、經濟勃發以來,大概沒有一個時刻像現在一樣,有個攸關地球存亡的問題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
永續不是新名詞,極端氣候影響到製造運輸、糧食生產和居住安全也不是這幾年的事。一場疫情加速人們嚴肅認真的看待暖化升温的危機,不論真心或被迫,各行各業開始尋找出路。科技製造、金融市場、交通運輸與建築、糧食生產,甚至高教體系也開始思考社會責任並採取行動。
藝術被視為無煙囪產業,大部份人認為藝術多為創作行為,並沒有環保危害或污染的問題。然而藝術展覽和拍賣活動當中的多項環節,包括運輸和物流、商務差旅、出版印刷、建築物中的耗能同樣產生大量碳足跡。
一次大型藝展的排碳量其實驚人,除了襯托作品的投射燈與營造氣氛的間接照明,一次性的裝潢展板在展覽結束後,更形成大量廢棄物造成環境負擔。此外,因藝展活動而衍生的人員跨境移動與印刷文宣,亦貢獻了相當程度的碳排放。
所幸,藝術圈也感受到必需有所改變而開始採取行動。2020年「畫廊氣候聯盟」在倫敦成立,由畫商湯瑪斯.岱恩(Thomas Dane)、凱特.麥蓋瑞(Kate MacGarry)與藝術軟體公司Artlogic創辦人彼得.查特(Peter Chater)等人發起,喊出2030年減少50%碳排放的目標,積極向全球畫廊推廣此重大議題。
而國際知名藝術機構佳士得於2021年中旬發布第一份《環境影響報告書》,主動揭露2019、2020兩年實際減碳的數據與減碳方法,更立下2030年淨零碳排的承諾。
那麼,藝術圈應採取什麼行動以實現淨零?減量、循環再生、替代或重複使用是朝向低碳社會的大原則,幾乎適用任何行業,藝術領域也不例外。
盤點藝術產業行為中可以著手發揮的環節,包括:
- 展品包裝材:包裝木箱、紙箱和保護緩衝材料是否為環保材質或易於重複使用
- 展品運輸:跨境運輸的海空運選擇,境內運輸的效率集件和路徑規劃
- 展覽場域:使用之投射燈具、環境温度控制,以及展板和牆面重覆塗漆,策展主題之視覺呈現和作品說明輸出等
- 文宣印製:展覽DM、宣傳海報、精緻邀請卡、作品圖錄印製
藝術創作者與相關工作者擅長透過作品或佈展傳達理念思維或美感訴求,但不見得擁有足夠的環境技術知識。獨立資深策展人胡永芬在3月底的低碳藝展SDGs Art 2022永續藝術對話中,提出她對藝術產業氣候行動的建議,包括:
- 邀請藝術圈和環境專家成立協力組織,逐步建立藝術產業低碳解決方案
- 透過主題教育訓練或工作坊,累積藝術圈的氣候行動專業知識
- 規劃建立藝展之碳足跡資料庫,作為策展與展場佈置時判斷依據
- 成立民間遊說組織,鼓勵畫廊、藝術中心和藝術展覽揭露碳排數據並訂下改善目標
當各行業為達到淨零目標而開始思考改變時,藝術產業也能以更創新技術或解法方案提升藝術商業活動的淨零效益。其中,將衍生新商機或催生新商業模式,例如複合式的展板租用及運送服務,更易於靈活組裝拆卸的展板或吊架。集中整個藝術市場的力量和資源,訂定可遵循的行業標準,更能全面推展永續淨零。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是資深藝術評論者也是首批推動台灣畫廊走向藝術永續的推手,觀察到台灣藝術產業面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反應較慢,除了未來可能會面臨國際藝術市場對低碳作為的要求,也難以擁有面對氣候風險危機的應變實力。
台灣畫廊多為中小型規模,與其仿效國外大型畫廊設立永續專責人員,不如串連畫廊同業成立共同永續推動組織,共享學習資源與經驗。
此外,台灣畫廊可開始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漸進式朝向減廢、循環利用、能源效率提升等項目實踐;同時,通過國際標準認證如 ISO20121 也將有助於接軌國際,吸引具綠色理念的企業客戶與收藏家。
面對危機,「不作為」往住得付出更大代價,實應化零為整、集合眾人之智與力,回歸共享共好的初衷,永續風潮正陣陣吹拂,掀起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轉載自《ESG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