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與災害頻繁,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是全球政府及企業面臨的急迫議題。隨著各大產業,科技、金融、製造等各產業紛紛提出淨零排放承諾,及交出持續減碳的成績單,藝術產業也不應置身事外。從蔡國強策劃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到近幾年成為國際藝術標誌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都顯示著,藝術不僅活絡地方發展,更可以喚起人們對於社會、環境、人性議題的關注。不過,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行動,台灣藝術產業仍屬於相對落後狀態。
「SDGs Art 永續藝術對話: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研討會邀請獨立策展人兼國藝會董事胡永芬、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岳鴻飛),帶來產業觀察。邀請到BCSD Taiwan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擔任座談主持人,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獨立策展人王焜生及水墨藝術家羅盈嘉擔任與談人,探討藝術產業應採取氣候行動方法與貢獻,共同透過永續與藝術的對話,找到最佳解方。
獨立策展人及國藝會董事胡永芬長年關懷藝術圈動向,在本次研討會活動中,從台灣藝術圈近期發起的支持國際和平行動,及參與藝術氣候行動聯盟談起,除了反思藝術家可以做什麼,更可以擴大視野思考,作為一位世界公民,在面對全球性的自然環境保育等議題,藝術可以如何發揮影響力?
在近30年來的策展經驗中,胡永芬觀察,展覽產生許多一次性的廢品,特別是大型展覽,往往耗費、浪費許多資源,卻鮮少被關注。儘管過去尚未意識到透過展覽可以如何為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不過過去在策劃展覽時,也已初步將氣候行動融入其中。胡永芬分享2009年於台北當代館策劃的《派樂地》展覽,在佈展過程中,盡量減少木作的消耗,同時凸顯出空間本身的性格,例如建築空間、材質、年代等等,觸發觀者去感受藝術作品與展場建築之間的關係。
在2020年在歐洲成立的畫廊氣候聯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 GCC),更讓全球藝術產業更進一步討論 – 藝術界在氣候變遷行動下的角色。而胡永芬提供了兩大建議方針,分別為「4R+E」及「團結共學」,鼓勵身在藝術產業的從業人員,不僅僅傳達藝術作品的主題,更能將氣候變遷的意識融入於展覽當中。
「4R+E」代表著:減少使用(Reduce)、循環再造(Recycle)、重複使用(Reuse)、替代使用(Replace)及高效節能(Energy-efficient)。藝術團隊可透過減少使用一次性耗材,循環再造與重複使用展覽用料,選用低環境影響的材料,並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藝術界缺乏永續專業背景人才,因此胡永芬也建議藝術各界可透過「團結共學」,共享知識及經驗,以達到「4R+E」。可執行的面向包含:
- 成立協力組織,廣邀環保、環境工程等專業人士加入
- 規劃建立學習教育系統
- 規劃建立各地最低運輸碳足跡與成本,且可循環回收再利用的展板物流中心,如紐約市藝術媒材再利用中心(Material for the Arts, MFTA)
- 建立民間推動與遊說組織
放眼全球的角度,百年藝術拍賣商佳士得(Christie’s)在2021年10月出版環境影響報告書(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全球各大博物館,如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及英國工藝設計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等,皆紛紛許下淨零承諾。不過,台灣的藝術圈對於氣候變遷仍持續觀望,未積極採取行動。目前台灣尚未有畫廊提供碳足跡盤查報告,更遑論加入國際型的倡議組織,如畫廊氣候聯盟等。 胡永芬最後也勉勵,氣候變遷是全人類需共同面對的議題,且更應當反思,作為一位藝術公民能夠做什麼?藝術產業能透過自己的專業提供什麼?在可預見的未來,國際性藝術節或博覽會,將會透過客觀的碳足跡報告,評定申請參展的畫廊或藝術團體可以參加哪一等級的展會。期勉台灣藝術界能夠持續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