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於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落幕的COP26,帶來許多好消息,也在部分議題產生初步共識,然而世界各國對於減少排放的承諾與作為仍偏保守,面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界線目標,仍然有一段距離。
當全球目光聚焦氣候變遷峰會時,藝術並無置身事外。今年COP26場外一如過往,有許多喚醒氣候變遷意識的作品,包含街頭塗鴉、平面,以及裝置藝術等等。不過,除了藝術作品外,藝術圈及場館機構也逐漸開始思考,還有哪些實際作為可以納入氣候變遷的作為與概念。
倫敦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的負責人Nick Merriman於Art Newspapar中評論表示,之於博物館或藝廊,COP26會議後正是適合檢視或制訂氣候變遷計畫的時間點。文中他透過回顧博物館的地位與意義,輔以世界各大博物館案例,進而提出行動方案,盼在氣候危機及下個世代追問以前,採取積極行動。本文摘譯Merriman提供之行動方案,並綜合提出可依循的認證準則,盼提供藝術機構踏上永續發展的可行路徑。
依照場館特殊性,建立可執行的氣候變遷行動
博物館及部分畫廊與一般私人企業有所不同,因此在制訂氣候變遷政策時,除了可以參考企業路徑外,也可以針對其特殊地位與性質,進而達到落實氣候變遷行動與教育的目的。
首先,博物館影響力相對長久。全球大多數博物館不受政黨轉換或資金中斷影響,較少會因為重大經濟或政治因素停止營運。再者,博物館長期以來,具有公共教育意義,透過典藏、展示以及展覽,顯示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因此,博物館作為公共互動與教育的媒介,更可以讓人們瞭解環境危機的緊迫性,進而參與。
提案一:提出並執行淨零排放計畫(Net-zero plan)
不僅是國家或是跨國企業,世界典藏機構也紛紛提出淨零排碳計畫。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已宣布於2035年達成淨零排放,執行方向則涵蓋廢棄物減量、溫室氣體排放控管及再生能源使用。經由致力減少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並目標在2030年達到60%的回收率,以達成廢棄物減量。鑑於全世界博物館超過9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範疇三(價值鏈的非直接排放),自然史博物館宣布將提出新的差旅政策,減少此項排放來源。最後在再生能源使用上,自然史博物館已架設超過300個太陽能板,目前所有建築物使用的能源皆來自再生能源。透過執行淨零排碳計畫,自然史博物館期許自己不僅是紀錄人類歷史軌跡,更能成為綠色博物館的引路人。而其他著名的英國工藝設計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澳洲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 in Sydney)等大型博物館,也不約而同提出永續或淨零排放計畫與承諾。
除了淨零承諾以外,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也是博物館的重大議題。全球有許多博物館或古蹟位處洪水、野火的高風險地區,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對各樣場館帶來嚴重威脅。澳洲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位於首都坎培拉,2020年因為森林野火濃煙導致關閉。而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華夏古蹟-Lytton Chinese History Museum被野火吞噬,超過1,600件藝術品遭焚毀。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營運風險,也讓這些場館開始制訂野火因應營運計畫(wildfire contingency plans)。
提案二:結合教育功能,用藝術喚起氣候變遷意識
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19年合作,在COP25氣候峰會推出一系列「穿越時空的世界名畫」。團隊挑選出四幅來自於西班牙藝術史重要畫家,包含歌雅(Francisco Goya)、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若阿基姆帕蒂尼爾(Joachim Patinir)與霍金索羅亞(Joaquín Sorolla)的作品,發揮想像力,若是這些畫家身處氣候變遷加劇的今日,畫中作品的場景仍然會是一樣的嗎?
這些名畫被現代後製技術調整後,產生極大的反差。原作《穿越幽冥之河》(Landscape with Charon Crossing the Styx)描繪《埃涅阿斯纪》與但丁《神曲》的「最後的審判」──冥神卡戎(Charon)划著船,將剛離人世的亡魂渡過冥河-斯堤克斯(Styx),畫面的左邊是天堂,右邊是地獄,冥河穿越了畫面的中間。
在改過後的名畫裡,原先豐沛的冥河剎時間乾涸龜裂,冥神佇著船停在此處,彷彿永遠到不了下一個目的地,因著氣候變遷的困境永遠停在此處。
畫家的眼除了透出世界的光彩外,也反映著世界的巨大變動,對於觀者產生極大的震撼,讓觀者確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進一步落實減碳行動。
除了以氣候變遷為主題與大眾溝通永續議題,也有更多不同的主題形式呈現。亞洲首次SDGs Art展會在2021年登場,由知名策展人王焜生攜手創意總監嚴德芬,邀請藝術家常陵、安庾心、 林品玄團隊、Willy Verginer與吳寬墩醫師展出作品,大獲好評。而2022年也將再次舉辦SDGs Art展會,透過連結在地藝術家與在地環境議題,持續為觀眾帶來感動!
以藝術為介面溝通永續效果極佳,而推動觀眾下一步行動,則是未來可著力的方向。過去溝通氣候變遷或其他重大性議題,常以單向(broadcast mode)溝通提供受眾資訊,這樣的模式在現今已不再足夠,反倒容易為受眾帶來知曉事實的無力感(disempowerment)。不過該如何將無力感轉化為力量,納受眾於改變的一環,更是博物館在策劃展覽中需思索的議題。
提案三:導入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籌備綠色藝展
除了提出淨零承諾與發揮展覽教育專長外,長期關注藝術與氣候變遷及政策的非營利組織Julie’s bicycle, 則是提供給博物館、古蹟等藝術場館可行的氣候行動方案。從瞭解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執行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與能源管理,頗與執行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認證)概念相呼應。
其實早在2015年時,Julie’s bicycle 已出版一本永續採購指南建議書,《Julie’s Bicycle Practical Guide:Procurement》,提供給各個藝術與創意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在採購決策上得以更永續、環保。文中更提出參照ISO20121的概念,雖未詳列說明,不過於今日的落實執行上具備前瞻意義。ISO認證機制,提供給博物館或其他藝文場館在執行展會時可遵循的標準及目標。同時,透過此認證進行,更可以協助許多博物館與藝文場館邁向更綠的未來。
藝術和創意產業非常適合引領環境、社會(ESG)等各面向的永續發展。憑藉著獨特創造力和靈感。藝術可以倡導循環經濟和能源效率,挑戰眾人對於過往發展模式的依賴,並開闢全新綠色生活的途徑。無論是博物館、畫廊或是其他藝術場館,都可透過「提出淨零計畫與承諾」、「結合氣候變遷策展功能」與「執行ISO20121認證」,在COP26後、全球更意識到氣候緊急的這個時間點,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核稿:繆葶
參考資料:Museums must tak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now—before it’s too late
圖片來源:Natural History Museum、Museo Del Prado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