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拾光撿影:永續浪潮中影像的影響力

你的手機或電腦上有YouTube或Netflix?短至3分鐘的影片,長至4小時的電影,總是勾起人們的情緒,不管是喜樂、悲傷、憤怒與無力,電影的魅力總是讓人身陷其中,彷彿透過鏡頭有了一雙翅膀,而看到許多不同風景。

近年來伴隨著永續意識的興起,以「永續」作為影展題材,在全球多有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英國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央電視台創辦的tve(television for the environment),是一家以環境影視為主的慈善機構,所設立的影視永續獎項今年也即將邁入第十屆。知名Netflix原創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在2020年的tve國際永續影視獎(暫譯),也獲得提名獎項類別(Nominated Award Categories)的榮譽。 不過,你是否有看過或接觸過,以永續為題材的電影嗎?永續主題電影以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題材,紀錄人間故事,透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向社會、世界傳遞永續的概念與感動。本文專訪熟捻各式影片製作的導演李崗與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探討永續題材為主的微電影影展金鵰獎,如何為台灣喚起永續意識;並以世界影視巨頭 – Netflix以影片宣告永續的承諾,以及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將外籍移工的關懷影片,成就企業發揮永續影響力的目標和氣魄。

永續題材 真誠為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亦於2017年成立「金鵰獎」,獎項包含「年度十大永續微電影」、「評審特別獎」與「網路最佳人氣獎」。有別於一般影展,金鵰獎鼓勵企業組織以8分鐘內的微電影宣傳永續的理念和成果,發揮其永續的影響力,並邀請影視專家和深耕永續界人士擔任評審。已邁入第五屆的金鵰獎,敘事與影像處理更臻成熟,呈現的方式愈趨多元,有紀錄片、有劇情片與動畫片。

受訪人/李崗導演
來源:財團法人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影視產業多年,滿心人文情懷的李崗導演闡述,電影是個 「夢」工廠,一個製造夢想和假象的工廠。只要有攝影機的存在,就是一種表演或是片段的紀錄,可以說是假象的製造。但若拍攝影片的起心動念是真誠的,那麼相較之下,真誠要比「真象」重要多;何況人們需要「假象(影像)」去連結他們的夢,他們的信念或價值觀。對應到真實的世界,假的事物總是帶給人比擬真實事物的深刻,更是觀眾對於自己生活與情感的映射。另一方面,電影的製作技術,是構成一部好電影的關鍵,且過往金鵰獎的作品在技術上一向不錯,但其中最重要的靈魂 – 內容與文化連結而產生的影響力,更是不可或缺的。李崗導演也特別強調,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他更在意影片背後的誠意、創意與提供給觀眾的思考空間。

金鵰獎的存在不僅是賦予企業一個使命感,鼓勵企業往良善面追求,更是提升人們對於永續議題的瞭解,像李崗導演對第五屆年度最佳影片獎,全球人壽《娘家永在》,訴說失去家庭兒童的故事,印象深刻。

影像背後的永續動能:Netflix的淨零承諾、索尼的環保運作和台灣福興的移工圓夢計畫

從事永續溝通多年,同樣參與了五屆金鵰獎評審工作的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表示,這些年來,永續雖然蔚為顯學,各界都十分注重,更與企業營運緊密結合,但如何使永續的理念、價值以及已是全球共識的SDGs發揮真實影響力,改善環境和社會,合宜有效的溝通宣傳方式至是關鍵。這也就是創立金鵰獎,廣泛深刻宣傳永續故事和理念的初衷。

受訪人/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
來源:CSRone永續智庫提供

但是至今,永續的內容總是圍繞著規範、標準、案例等嚴肅的內容,使一般人難以親近。於是,有心人期盼能有更具創意,撼動人心,留下印象的溝通和傳播媒介,因此後續推動企業以微電影的方式,呈現他們在永續的績效和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永續是每一個國家、產業和企業都須認真看待和落實的,藝術和影視產業不但不會缺席,更將發揮其媒介特性,提升永續影響力廣度和深度的能量。

全球線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在2022年要達到碳排淨零承諾的短片,是值得參考的國際案例,無論是拍攝品質、呈現效果和影響力都讓人印象深刻。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幾年前索尼影視娛樂在拍攝《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期間,聘用了Earth Angel來落實片場的永續相關執行,最後成功達到52%的廢棄物回收率。回收了近50頓木材、鋼及玻璃等材料,並能重複使用於未來的片場,且提供社區庇護所近6000餐,更獲得碳中和認證。最重要的是,在片場落實永續,還讓索尼影視娛樂節省了40萬美金!

在社會面向,台灣脫穎而出的成功案例:第五屆金鵰獎獲得評審特別獎的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以在台的外籍移工為題材,拍攝感人故事。

台灣福興以投資的角度,而非回饋社會的角度拍攝了《BetterUP移工圓夢計畫》。影片描述台灣福興約25年前開始雇用菲律賓移工,而依現行台灣法令規定,外藉移工最長只能待在台灣工作12年,但移工返國後經常再二度出國工作。考量到曾經的員工要二度受離鄉背井之苦,台灣福興想到要對移工們培養專長、增加個人能力。於是,與One Forty(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合作,特別以200多位目前在福興工作的菲律賓員工為對象量身設計學習教材,啟動週六培力課程,開放移工自由報名參加。且之後又開發線上課程,開放非台灣福興之菲律賓移工參加。基金會執行長林宜錚表示:拍攝影片的目的是希望突顯外籍移工的議題,讓更多雇主重視,並改變社會對移工的觀感。在這個年輕世代普遍卻步投入勞動力工作的今日,移工是重要的關鍵勞動力的支持,且移工招募在國際間也是相當競爭。所以對企業而言,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拍攝影片另一具體的效益是增加招募移工的競爭力;此外,善待移工有助招募,同時也幫助了公司文化的正面提升。

台灣福興與One Forty 量身設計第三次移工培力課程
來源:台灣福興提供

林執行長也表示為移工圓夢的夢想拼貼計劃,並非事前設定好目標後再執行,是在培力員工的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來的。影片中相隔27年未見的父子檔在台灣驚喜重逢後,公司還安排了5天4夜的台灣旅行當作禮物,這是拍攝微電影之外由基金會自行延伸的計劃,後續的感動也在各個角落發酵。

無關漂綠 真心誠現

企業為了品牌而投入永續的傳遞,透過影像,發揮永續的影響力是件絕佳的好事,大企業有時會擔心被貼上「漂綠」的標籤。對此,李崗導演語重心長的箴言「真誠重於真象」,就十分受用!內容和起心動念的拍攝初衷必須以誠與真為基石,加上有穿透力的溝通,這樣更能將對想傳遞的信念或故事傳播出去並產生實質的影響力!

永續發展已逐漸成熟,各行各業要將自身的永續策略與作為以及績效,作為和利害關係人溝通、互動甚至議合,影視是最適合,也是最影像時代最能觸及群眾的媒介和方式。影視產業在這方興未艾的永續浪潮中,必有一席之地。